今天是:  

始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始府〔2016〕14号

始兴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始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始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业经始兴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始兴县人民政府
                               2016年6月7日

 

 

 


始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始兴县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篇  适应新常态  把握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2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2
第一节 “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2
第二节 国际国内环境 6
第三节 发展的机遇 9
第四节 面临的挑战 10
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定位 12
第一节 指导思想 12
第二节 发展定位 13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3
第四节 发展理念 16
第二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实现与全国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7
第一章 主攻“三区”建设  提升始兴经济核心竞争力 18
第一节  加快“园区”建设  推进新型工业化 18
第二节 加快“城区”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 20
第三节  加快“景区”建设   推进旅游全域化 23
第二章   加快乡镇发展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4
第一节 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24
第二节 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 26
第三节 建设美丽乡村 27
第三章 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29
第一节 培育发展新型工业 30
第二节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31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34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36
第一节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6
第二节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37
第三节 建设高标准水利基础设施 38
第五章 加快信息化建设 开拓发展新空间 39
第一节 积极发展“互联网+” 40
第二节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2
第三节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43
第六章  推进改革创新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43
第一节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44
第二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45
第三节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47
第四节  改革投融资体制 48
第五节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50
第六节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52
第七节  推进人才强县建设 53
第七章  加强文化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54
第一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5
第二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56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7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58
第八章 保障改善民生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59
第一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59
第二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61
第三节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63
第四节 促进人口均衡增长 64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66
第六节 全力建设平安始兴 67
第九章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广东生态文明示范县 70
第一节 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 70
第二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72
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74
第四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76
第五节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78
第六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79
第十章 建设法治始兴 营造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 80
第一节 建设法治政府 81
第二节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83
第三节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84
第三篇 以项目为抓手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 86
第一章  交通项目 86
第二章  能源项目 86
第三章  园区项目 87
第四章  城区项目 87
第五章  景区项目 87
第六章  农业项目 87
第七章  环保项目 88
第八章  民生项目 88
第九章  预备项目 88
第四篇 注重落实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88
第一章  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89
第二章  建立健全规划监督考核机制 90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始兴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十三五”期间县政府工作思路、目标和重点,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资源,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  适应新常态  把握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十三五”规划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向“两个一百年”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的重要时期。我县必须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发展的总目标,积极融入珠三角,加快发展步伐,推进广东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实现持续较快发展,为“十三五”夯实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国际国内形势依旧复杂多变,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加快发展步伐,努力跟上全国全省全市的发展水平,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县的第一要务,我县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要应对严峻的挑战。

第一节 “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二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坚持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的发展路子,大力推进园区、城区、景区“三区”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良好,较好地完成了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高。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6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3.4%;人均GDP达到3.03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2.8%;实现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85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8.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1.8:32.5:35.7调整为2015年的22.8:39.6:37.6,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实现工业增加值25.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9.1%,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5家;现代农业有新发展,全县绿色食品10个,有机农产品有10个;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等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五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企业5 家。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赣韶铁路建成通车,武深高速、S343线改造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县新增铁路里程36公里、改造国道省道公路90公里、农村公路166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到2015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38.9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84.59公里。水利设施不断改善,中小河流域治理、省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田间工程和凉口灌区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面积5.57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7.8万亩。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改观,完成了沿江南路改造,完成了金润大桥、山水大桥主体工程。新能源建设取得突破,全县首个风电项目羊角山风力发电项目已经省核准,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铺设64公里,县城开通了天然气,110千伏绿色和平输变电站工程有序推进。
    民生保障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8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6.7%,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9.81亿元,比2010年增加21.17亿元。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38万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3万人;五年来,新增就业岗位人数1.25万人,劳动转移人数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6%以内;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1216套,改造农村危房751套。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教育事业有了新发展,新建了九龄中学,继续调整了学校布局,高中阶段教育全日制毛入学率达到96%,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完成了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建设,新中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实现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3‰以内。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新建了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10个乡镇文化站基本达到三级站的标准,开展了“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7.3%,开展了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全县封山育林158.4万亩,省级生态公益林面积扩大到96.9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1384万立方米,建成森林公园6个、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示范点42个。环境治理不断加强,实施了乡村清洁美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节能降耗,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园区污水处理厂、马市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顿岗镇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1%,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深化了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优化服务为重点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了行政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相结合的政务服务体系,全县10个镇(乡)、127个村(居)完成了便民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构建了三级便民服务平台,取消或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85项,保留审批事项287项。进行了政府机构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县政府工作部门精简至20个。开展了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整合了政府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一委一办一中心”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完成了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公立医院体制改革,实施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了财税、投资等领域改革,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发展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改善明显、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主要是:一是经济总量小质量差。我县GDP和财政总量小,人均GDP低于全国和省市的平均水平,工业化水平低,产业散乱低端,竞争力弱,没有形成集群和支柱,税源不足,财力薄弱,财政负担重。二是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县招商引资困难,市场需求疲软,新的经济增长点难以培育,工业发展后劲不足,“十二五”后两年,全县经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三是市政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城镇供水、排水、排污、排涝等地下管网建设滞后,公园绿地等居民休闲健身活动场所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城镇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需要。四是重点建设项目完成不理想。受项目前期工作做得不充分,特别是用地、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我县“十二五”规划交通公路、水利和旅游等领域重点建设项目部分没能如期开工建设,这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五是部分经济社会指标与小康目标有较大差距。我县人均GDP、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城镇化水平、节能减排等11项经济社会指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差距较大,必须努力补齐短板,奋力跟上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第二节 国际国内环境
    
    “十三五”时期,世界多极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创新引领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我国改革开放正站在新的起点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断上升,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
    国际环境:
    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全球围绕高端产业或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竞争与合作呈现新的态势。欧美国家推进后工业化新战略,增强中高端制造业竞争力;新兴经济体通过产业升级和对外直接投资,向产业链高端扩展;低收入国家以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技术变革日新月异。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信息技术将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领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引发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给人类生活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增长点。
    国际秩序重构加剧。全球围绕贸易规则和标准制定权的争夺更加激烈,新兴经济体话语权不断提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等新的区域投资贸易协定将对全球投资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进一步移向亚太,我国周边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
    国内环境:
    ——从全国来看: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三驾马车”呈现新转变。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投资从传统产业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转移,投融资方式不断创新。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低成本比较优势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
    经济增长呈现新特征。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明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将成为经济发展新方式。市场竞争力将逐步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经济风险化解呈现新方向。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发挥市场机制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从全省来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大转变时期,整体上将处于工业化发展后期阶段,有望迎来转型升级的“拐点”,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发展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阶段上,人均GDP有望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发展水平从中等收入迈向中高收入,进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发展阶段;发展动力上,从依靠规模扩张、要素驱动转向提质增效升级为主要特征的创新驱动发展;发展格局上,从主要依靠珠三角驱动向珠三角、粤东西北两大板块共同驱动转变;生态建设上,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趋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发展中重保护、保护中求发展成为必然选择;社会发展上,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改变,人民群众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实现有效治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省深入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第三节 发展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深化改革将释放新的发展活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我县也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推进改革的措施,随着新一轮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县要素市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将不断深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将更加成熟,市场需求将进一步释放,发展动力和活力将更加充足。
    新一轮科技创新催生新的发展动力。当前,世界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互联网+”深刻影响经济形态变革,将催生出全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国家和省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未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强有力的推进器。
    上级的支持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和省为促进生态发展区、革命老区、粤东西北落后地区的发展,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省重点扶持连片地区、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在项目支持方面,省市在我县布局了韶冶整体环保搬迁、武深高速等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随着这些支持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良好的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稳定增长,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已开通的赣韶铁路、韶赣高速,以及将在2018年建成的武深高速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将我县与珠三角地区的距离近一步拉近,交通区位优势将逐渐显现,同时随着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生态环境将持续优化,这些有利条件,为我县经济发展夯实了支撑基础,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节 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时期,综观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压力和困难明显增多,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全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受之影响,我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状况仍然紧张,财政刚性支出压力明显增大,债务风险上升,投资增长乏力,消费需求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实体经济风险和财政金融风险相互交织,加大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
    产业结构调整艰难。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市场需求疲软、招商引资困难、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业散乱低端,各种要素成本上升,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的影响和制约,我县工业化步伐减慢,生产性服务发展滞后,现代农业发展不快,旅游业发展缓慢,推进我县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更趋紧迫,也更为困难。
    生态环境约束趋严。我县是全省1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随着国家和省生态功能区产业政策的实施,产业的准入门槛将更加严格,这将对我县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制约。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越来越高,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相关约束政策越来越紧,我县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治理的压力将增大,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将更强。
    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中低发展水平向中等发展水平迈进的重要的转型阶段,居民收入较低且不平衡,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矛盾最容易激化,受到发展水平的制约,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能适应群众迅速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随着人民群众对自身权益维护意识的提高,社会不公、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劳资纠纷等不协调、不和谐因素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事件明显增多,充分表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压力和挑战,必须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推动社会管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紧紧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紧紧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紧紧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定发展信心,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主动融入珠三角,充分利用并积极培育有利于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促进我县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为我县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发展目标和定位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1223”发展战略(即: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总目标”,坚持生态发展、主动融入珠三角“两个战略”,按照建设广东生态休闲示范区、广东生态文明示范县“两个目标定位”,突出抓好“三区”建设、乡镇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抓手”),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绿色发展战略,以建设广东生态文明示范县统揽全局,推进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继续推进全省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发展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生态休闲示范区和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推行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努力将始兴建设成为“广东生态休闲示范区”和“广东生态文明示范县”。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打造广东生态文明示范县,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经济增量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经济总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GDP)  达到103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GDP达到4.7万元,年均增长9.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9亿元。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2.8:39.6:37.6 调整为18.4:40.6:41.0。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加快交通运输、供水、能源、水利、环保、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县新增高速公路32.5公里,改造国道省道159.68公里,建成通自然村公路175.25公里。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县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0.32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乡建设有序推进。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加快县城扩容提质,加强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墟镇建设,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水、电、气、路、桥、网等公共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品质,改善居住环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42%。
    生态环境优化升级。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降低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量达到省市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要求,空气质量指数达到88%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78.7%,力争建成广东生态文明示范县。
    社会民生建设步伐加快。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6.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9‰以内。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平安始兴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各项改革全面深化。全面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体制机制,营商环境更加优良,社会创造力和活力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明显提高。
    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全面推进法治型政府和法治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民主,依法保障人民权益,加强法治监督,实现科学立制、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始兴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四节 发展理念
    
    ——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增活力,始终把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体制机制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既立足当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着眼长远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加快“三大抓手”改革创新步伐,全面推进其他各领域的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通过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全面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持续较快提升。
    ——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协调、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经济文化协调、个人集体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努力开创协调有序的发展局面。
    ——坚持绿色发展,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生态立县,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步建成美丽始兴。
    ——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提升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牢固树立“以招商引资带开放,以招商引资促发展”的理念,运用县内外两个市场,注重由政府“筑巢引凤”向市场“引凤筑巢”转变,主动融入珠三角地区,全面深化对口帮扶合作,推动形成引资、引技和引智并举的发展格局,推动始兴经济在振兴粤东西北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全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切实增进民生福祉。
   
第二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实现与全国   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主攻三区建设、加快乡镇发展、突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三大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融入珠三角,加快转型发展,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章 主攻“三区”建设  提升始兴经济核心竞争力

    继续实施“坚持生态发展,主攻‘三区’建设”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三区”建设向纵深发展,推动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旅游全域化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我县经济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加快“园区”建设  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促进工业园区扩能增效,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工业经济。
   促进园区扩能增效。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提高我县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到2020年,规划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户,年产值达到90亿元,其中产业转移园入驻企业80户,年产值达到70亿元。
   ----加强园区基础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借助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力量完善园区道路、供水、排水、供电、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建设,积极推进投资服务、技术就业培训、信息网络等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工业园区良好发展环境,促进工业园区发展。
   ——创新园区建设模式。转变转变园区管理方式,转变园区服务职能,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依托塘兴公司创新招商模式,选择投资业主合资合作建设经营园区,推进“民营经济孵化园”建设,推进保税仓建设,以市场方式实现“政府建园”向“业主建园”、“以企引园”的根本性转变。
    ——增强园区产业集聚力。调整园区建设规划,逐步实现全部工业企业“退出城区进入园区”的发展格局。完善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建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沙水重点培育家具产业,东湖坪重点培育文具制笔产业,江口重点培育玩具产业,总甫重点建设有色金属产业。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家具生产基地、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民营企业孵化基地、现代物流园(保税仓)”四大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文具制笔、农产品深加工、家具、有色金属等产业,引进发展关联企业,延长产业链,逐渐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加快推进东森家具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积极引进高端家具生产企业。加快韶冶环保搬迁项目的实施,积极引进低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有色金属深加工配套企业聚集发展,建设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推进“民营经济孵化园”建设,积极打造民营企业的创业基地。以建设“保税仓”为契机,积极打造以物流仓储、交易平台等综合性的现代物流园。
    提高对外经济水平。按照“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转变招商引资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坚持引进外资与引进内资相结合,扩大引资规模与提高引资质量相结合,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针对四大平台进行产业招商,加强与珠三角企业对接,着力引进科技型、环保型、创税型企业。鼓励企业增资扩产,支持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销,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扩大对外贸易,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水平。到202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3亿美元。积极培育外贸龙头企业,扩大玩具、电子产品、木制品出口,促进绿色农产品出口,培育外贸新增长点;促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零部件,以及资源性、原料性产品等进口;加快外贸进出口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海关、边检、口岸合作,建成产业转移园进口货物保税仓,进一步提升对外贸易规模、质量和效益,促进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节 加快“城区”建设  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规划引领,拓展县城空间,拉大县城框架,完善县城的基础设施,增强县城的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品质,努力将县城建设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际和谐的“最美小城”。
    完善城区空间布局。组织实施修编后的《始兴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推进城镇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城镇排水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优化县城空间布局,调整县城的空间结构,完善县城的功能分区,着力将“城东新区”打造为“产城融合区”,“城南新区”打造为“滨江商住区”,“城西新区”打造为“文旅服务区”,“城北新区”打造为“商贸物流区”,统筹四大新区建设,充分发挥四大新区的功能作用。
    推进城区扩容提质。突出山水园林和千年古县特色,注重城区景观风貌建设,注重提升城镇品质,全方位打造宜居、绿色、智慧、人文的现代城镇。以新S343线为主轴,统筹推进城县生产区、办公区、商业区等功能区建设,推进城西小学、始兴县人民医院搬迁、体育场馆等项目的实施。加强县城地下管廊建设,加快完善供水、供气、排水、排涝、排污等管网,以及垃圾处理、停车场等设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多元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健全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城镇规划管理水平和建筑质量,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区低碳化改造,推行低冲击开发建设模式。优先发展城镇公共交通,大力提升交通、能源、市政、应急指挥等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注重城镇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具有我县历史文化特色的围楼、水云楼、东门街等古色古香建筑群,保持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永续利用。积极促进城镇更新和有机再生,有序推进沿江南北两岸、城东新区、老汽车站、林业局地块、老市场等“三旧”改造项目的实施。
    开展城区增绿行动。规划合理建设城镇绿地,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增绿提质行动,推进湿地公园、石湖公园、丹凤山公园、沿江南北两岸及乡镇森林公园等公园绿地建设,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建设集中连片的城镇森林,拓展城镇绿色开敞空间,增加公园绿地休闲活动场所,提高城镇绿化覆盖率。完善城镇治理结构,创新城镇治理方式,加强城镇“脏乱差”整治,提升城镇社会治理水平,有效预防和治理各类“城市病”。到2020年,全县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6.3%。
    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全部常住人口,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
   ——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转移。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承载力为基础,推进差别化户籍制度改革,优化人口布局,引导人口向县城和中心城镇有序转移。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县城落户限制。创新人口管理,取消农业、非农业以及其他所有户口性质划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登记管理。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通”制度,积极拓展居住证的社会应用功能,加强人口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和人口信息管理应用,准确掌握人口变化情况。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率达到42%,常住人口达到8.71万人,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公共教育。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农业转移就业人口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不分户籍、不分经济类型和用工形式的失业保险制度。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推动保障性住房覆盖全部农业转移人口。到2020年,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住房基本得到保障。
  
第三节 加快“景区”建设   推进旅游全域化
    
    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加快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构建“全域旅游、全景始兴”的大旅游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
    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全域化大旅游发展新思路,完善旅游发展规划,突出旅游特色,找准旅游突破口,每年开发建设1—2个重点旅游项目,力争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建设,推进县城及高速公路出口、国道、省道、县道至景区连接道路建设,实现与景区的无缝对接,打通旅游交通的“毛细血管”,消灭景区“断头路”。继续推进星级酒店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档次。加快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标识、购物、娱乐、信息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旅游经营服务行为,提升我县的旅游服务水平。
                                                                                                                                    心公岩影业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指导、适度开发的原则,优化城镇化业园                                                                                                扎实推进旅游景区建设。主动融入全市“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开发特色旅游景区、景点、线路和产品,推进“一镇一景”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星级农家乐,推进旅游强镇、旅游强村建设。围绕推进“九龄故里·百里画廊”,引进社会资本和战略投资者,推动南片区生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环丹霞山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北山片生态农业旅游、文旅绿地系统工程等旅游景区建设,加快司前温泉小镇、万景森林公园、南岭红沙漠、刘张家山温泉、沈所客园、车八岭旅游开发等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旅游产品。
    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依托“围屋、生态、温泉、人文”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以围屋和历史名人故居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以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古村落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以优质的温泉资源为特色的健体旅游等旅游产业,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到2020年,培育3A级景区5家,力争接待游客达到696.63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57.67亿元以上。
    加强旅游宣传和营销推广。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推广体系,积极推广始兴生态、休闲的旅游品牌,加强旅游营销,整合全县旅游资源,大力开展联合营销,积极举办各类旅游推介会。大力开展“互联网+旅游”,创新我县旅游营销方式。

第二章   加快乡镇发展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新农村建设,优化乡镇布局形态,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美丽乡村。

第一节  完善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城乡资源要素市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抓住我县编制“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修编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划定林业生态红线的机遇,加强规划的统筹衔接,积极推进“三规合一”,加快乡镇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城镇地下管网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合理安排城镇建设、村落分布、产业聚集、农田保护和生态涵养空间,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结构。加快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规划与村镇体系规划的衔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
    推进城乡资源要素市场一体化。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推动形成劳动者公平就业、同工同酬的制度环境。加大农村急需的专业技术型、市场经营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加快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创新涉农金融产品与服务,开展农村普惠金融试点工作,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鼓励社会资本投向“三农”,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健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城乡共享机制,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推动城乡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实施自由顺畅转移、无障碍对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水平。
    
第二节 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
    
    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适度开发的原则,优化城镇发展布局和空间形态,形成布局科学、功能互补、环境优美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以马市、顿岗中心镇为重点的城镇空间格局,加快县城和中心镇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功能集成,促进县城城区和中心镇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协调发展,增强县城和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中心镇集聚功能,加快中心镇的市政、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商贸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覆盖率,增强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引导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心镇集聚。
    打造美丽城镇形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优化重塑城镇空间组织形式。以县城为中心,以马市、顿岗为卫星城镇空间形态,构建宜居宜商的特色化小城镇群。将城南、沈所融入县城统筹规划建设,融合发展。合理把握城镇新区规模,加强产业支撑,打造集实体产业发展、完整生活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城镇新区。积极引导文化娱乐、观光博览、教育医疗、运动休闲等功能向中心城区集聚,建设功能完善的中央活动区。打造开放式街道邻里空间,建设覆盖面广、关联性强的小广场和街头公园绿地,构建人性化的公共空间体系。
    
第三节 建设美丽乡村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创建生态乡镇和创建幸福村居为突破口,强化规划引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优化农村规划布局。适应农村人口转移和村庄变化的新形势,深入开展一镇一规、一镇一村、一镇一路、一镇一围、一镇一景等规划建设,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覆盖率。接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注重提高农村住房建筑质量,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到2020年,全县创建市级生态示范村达到63个,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达到9个,全部乡镇创建成为广东省生态示范乡镇,形成以国道、省道为“圈”,以1乡8镇和8个特色精品村为“环”,辐射96个行政村的具有特色的农村生态村镇。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道路通行条件,加快建设与城镇供水网联接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和宽带网络建设,推广使用太阳能发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工作,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保洁服务全覆盖,实现农村废弃物和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重点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县试点建设,按照“一编二拆三清四改五建六美”的要求,建立村庄整治奖补激励考核机制,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实施村庄连片整治工程。积极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加快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到2020年全县创建市级卫生村80个,受益人口达70%,创建市级以上卫生镇5个,受益率达50%,农村使用卫生厕所户数达98%。
    保护传承传统优秀乡村文化。提升自然村落功能,保持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东湖坪和沈所石下等传统古村落、深渡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民居,传承发扬客家传统村落文化。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善行义举。推进村级特色档案和村史编修工作,丰富地方文化内涵。
    加快少数民族乡村发展。充分抓住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少数民族乡村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少数民族乡村交通、水利、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大力发展蜜蜂养殖、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
    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充分利用我县纳入全省重点帮扶连片特困地区和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发展的机遇,强化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实施“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五个一批工程,重点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危房改造以及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村庄搬迁,坚决赢扶贫攻坚战。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完善对口扶贫开发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重点帮助贫困地区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大财政扶贫力度,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增长机制,项目资金优先安排贫困地区、重点帮扶村,集中力量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问题。科学规划镇村建设,提升贫困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积极做好国家重点革命老区县的申报认定,争取国家和省市更大支持。确保到2018年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坚持发展现代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并重,调整产业结构与加快发展并举,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培育发展新型工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发展文具制笔、有色金属、家具制造、家电生产“四大产业”,积极提升玩具、纺织、缫丝等传统产业。
    做强文具制笔产业。高标准规划制笔基地,加快基地内塘厦始兴民营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创新平台、质量检测平台等服务机构。围绕文具制笔产业,促进企业合作配套,不断延伸产业链,着力发展中下游及关联产业,构建纵向拓展延伸、横向关联配套的产业网络,培育形成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支持基地内企业组建专业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基地内企业开展商标品牌整合联合,重点培养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广东省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以品牌创建带动企业发展壮大,以名牌效应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到2020年,新引进文具制笔企业15家,实现产值8亿元。
    培育有色金属产业。充分利用韶关冶炼厂环保整体搬迁的有利机遇,积极发展低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冶炼技术和深加工,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冶金深加工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到2020年,引进有色金属产业企业达到20家,产值达到10亿元。
    发展家具制造产业。充分发挥我县林木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华洲木业为依托,以发展工业用材林生产基地为支撑,推进家具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家具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到2020年,引进家具生产企业达到100家,产值达到20亿元。
    做大家电生产产业。加快发展小五金、小家电及上下游配套产业,积极引进装潢五金、建筑五金等配件加工企业,打造家电产业基地。规划到2020年,引进家电企业达到18家,产值达到4亿元。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围绕玩具、纺织、缫丝等传统产业,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推进工业生产智能化,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第二节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特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业,积极发展农业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打造广东绝色食品生产示范区。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加快中小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守住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到202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9819公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产量稳定在8万吨左右。稳定发展黄烟、蚕桑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以杨梅、枇杷等为重点的绿色水果,以有机大米、有机蔬菜等为重点的有机农业,打造具有竞争优势和品牌效益的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进特色农业、有机农业专业镇建设,促进马市黄烟、罗坝蚕桑、太平镇水果、澄江有机蔬菜等“一乡一品”、“一乡多品”发展,力争新增1—2个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发展林业产业。加快发展林业经济,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培育,继续实行封山育林,管好生态公益林,放活商品林,发展用材林。充分利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的政策优势,加快发展良种油茶种植,建设油茶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我县石斛原产地地理标志名片,积极发展始兴石斛种植,建设始兴石斛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中草药和菌类等林下种植、山地养鸡、养黑山羊等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加大引进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力度,支持农林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 科+工+贸”一体化经营。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扶持中汇农业、金兴茧丝绸、江茂源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县级龙头企业达到40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打造良种育繁推广一体化、产业化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集约高效发展。加快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构建农业大数据,建设全县农业资源数据平台和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探索土地股价合作和联合、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基础上的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4大类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征信体系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金融“村村通”工程。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推进政银保结合的金融支农新形式。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拓展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商贸、养老等生活服务业大发展,培育发展新兴高端服务业态,努力扩大需求,提升城乡消费水平。到2020年,努力促进我县服务业实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依托我县作为粤北区域交通枢纽节点的优势,建设现代物流园,着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保税仓、粮食仓储设施等物流仓储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规划设计、文化创意、技能培训、科技服务、法律服务、投资服务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稳步发展金融业。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普惠制金融,规范发展证券、保险、信托行业,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农村金融业发展,推进金融“村村通”工程,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着力解决企业和“三农”融资难的问题。继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完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将总部设在我县。
    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大型社区商业,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积极引导农村商贸向墟镇、中心村集聚,支持传统专业市场升级打造“专业市场+电商+物流”的商业模式。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推动以健康管理、医药保健、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健康旅游等为重点的综合健康服务联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规范家政服务行业,完善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业,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推动和完善养老院、老年活动室等养老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疗养、保健、休闲等服务机构,提供养生、养老、康复医疗等高端健康服务。继续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把扩大消费作为培育内生增长动力的重要举措,优化消费环境,增加居民收入,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和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对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消费维权体系建设,高效化解消费矛盾纠纷,依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法制环境。积极培养消费新增长点,进一步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商贸模式。促进农村消费,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超市、电子商务、快递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构筑城乡互动的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消费升级行动计划”,促进农村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活跃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农村消费升级。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  亿元。
    
第四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到2020年,全县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总体适度超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第一节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公路、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以“一铁三高”和“一纵三横一环”为骨架,以县乡村公路为经络,快速便捷、衔接顺畅、城乡对接的综合运输体系。
    加强公路网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骨干公路网建设,推进武深高速公路、武深高速公路始兴南互通立交连接线延伸段(东一至沙水建设)、武深高速公路与韶赣高速始兴连接线路建设,积极开展始阳高速前期工作,力争实现全县“镇乡通高速”目标。加快国道323线县城过境段改线和省道S343线改造,推进县城环城公路建设,推进联俄大桥建设。加强县乡村道路改造,改建县道里程132公里,乡道公路里程138公里;加快旅游道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提高通达度。到2020年,实现公路通车总里程1990.6公里,路网密度达到91.57公里/百平方公里。
    推进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韶赣铁路始兴段站场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赣韶铁路复线、韶柳铁路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期间取得进展,提高铁路运输承载能力。
    加快航道建设。加快码头建设,提升航道等级,争取实施浈江航道升级改造延伸至始兴,完善航道支持保障系统。到2020年,实现始兴段40.3km段按内河V级航道,通航1000t级内河船舶的目标。
    增强公共交通综合运输能力。加强货运站场建设,培育第三方物流龙头企业。强化区域及城乡间公交联系,拓展长途客运线路,发展县城公共交通,完善乡镇客运站,开辟新的农村客运线路。加强交通支持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交通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等重点交通领域建设,加快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管理,增强应急指挥调度能力。

第二节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发展风电、天然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加快清洁能源建设。充分利用西气东输二线分枢站的有利条件,加快天然气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推进燃气化进程。加强县城天然气管网建设,并向农村扩展延伸,提高城乡管道气化率。加强燃气管道保护和应急。鼓励在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医院等场所,规划布局建设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和楼宇分布式能源系统,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小水电站技术改造,支持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羊角山风力发电场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
    完善电力保障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电网升级改造和建设,优化电网结构,推进110KV绿色和平输变电站、马市变电站的建设,增强电力分区供应和相互支援能力,促进电源电网协调发展,提升电网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强配电网络建设,逐步规范区内配电网接线模式,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开展覆盖城乡的智能、高效、绿色变电站建设。发展智能用电小区,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
    
             第三节 建设高标准水利基础设施
   
    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防灾减灾体系,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增强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快主要河流控制性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恢复和强化河道功能;抓好病险水库安全加固,推进罗坝水库枢纽工程、浈江始兴段治理工程、城市防洪排水工程、乡镇防洪堤工程等建设,切实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到2020年,县城防洪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重点乡镇、重要村庄等防洪标准达至10~20年一遇。
    增强城乡饮用水保障能力。加强供水设施和饮用水源保护建设,实施花山水库水资源保护工程和河角水库水资源保护工程,启动县城“饮用第二水源”建设,加快花山水厂升级改造和县城供水管网的改造建设,加快推进全县乡镇供水工程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推进农村饮水水质监测建设,提高城乡饮用水源、水厂水质监测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到2020年,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面解决全县17.8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开展节水改造和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继续实施灌区改造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加快推进花山灌区、太平镇斜潭灌区、马市镇大山背灌区等中小型灌区改造工程,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90%。

第五章 加快信息化建设 开拓发展新空间
   
    实施信息化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推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全面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化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第一节  积极发展“互联网+”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
    实施“互联网+工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制造业,鼓励实行“机器换人”,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中的应用,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工业智能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实施“互联网+农业”。深入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子政务连农民、信息技术兴农业,在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中逐步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加强涉农信息资信整合,建设支持“三农”发展的数据平台。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积极营造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环境,组建电子商务产业协会,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加快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农村积极开展电子商务,推广始兴特色产品,为企业、农户提供良好的销售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广货网上行”,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开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的新兴商务应用。加快推进二维码、智能卡、传感器等新技术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健全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指导互联网金融加快创新、规范经营、健康发展。积极培育P2P网络贷款、网络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促进基于互联网的小额创业融资等业务。加强互联网金融在行业准入、教育培训、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管理。
    推进互联网技术应用。大力推进信息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和县级卫生综合平台建设,建设覆盖城乡的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远程医疗和健康咨询保健智能应用,提升互联网医疗服务。推进教育信息化一体化工程,推动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支撑平台,完善网上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功能;加强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应用和管理,基本形成政府业务协同办理和网上服务格局。推进水电气、人口计生、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智能化,发展在线办理、在线阅读、居家养老、家庭病床、应急救助等领域信息化便民服务。构建面向企业供应链管理、交通、电力、环保、食品溯源、现代农业种养的物联网应用创新平台,推进生产服务体系信息化。推动发展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新兴消费模式,推动餐饮、酒店、商场、旅游等消费服务企业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体验式消费、群体共享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消费模式,推进信息消费发展模式创新。
    
第二节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推进网络提质增速,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三区”建设统筹规划,建立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与建筑物、道路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制度。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NGN),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升级改造,提升城域网络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缩小城乡宽带发展差距。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开展频谱资源共享试点。整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突出问题,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全覆盖。
   提升网络接入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宽带接入能力,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加快城镇光纤入户和农村宽带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光纤到自然村。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步伐,加大力度深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工程,完善广播电视网络架构,建成可通成行政村一级的应急有线广播电视。推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全覆盖,积极布局SG网络。加快推进无线宽带城镇建设,借助无线技术延伸宽带网络覆盖面,实现全县公共服务区域无线局域网(WLAN)全覆盖。
   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加快传感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推动基础设施智能感应、环境感知、远程监控等无线传感网络建设,形成全面覆盖、泛在互联、智能感知网络。实施智慧城镇建设,推进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平台、智慧城乡空间信息平台等一批智慧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始兴”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应用。

第三节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增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以及无线宽带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加大无线电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统无线电频率保障力度。加强对互联网网站、地址、域名、信息内容和接入服务单位的管理,规范互联网服务市场秩序。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保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强化企业、机构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保护用户数据和国家基础数据的责任。支持信息安全技术研发,鼓励发展信息安全产业。

第六章  推进改革创新  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创新,着力破解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创新驱动,推进创新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
    
第一节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力和活力。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落实保护各种所有制产权的法规规章和政策体系,清理和废止各种影响投资者产权保护的现行制度。健全公有制经济产权管理制度体系,严格履行资产评估报告备案和核准制度,规范国有产权流转。鼓励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构建标准统一、信息共享、监管联动的不动产登记信息基础管理平台和依法公开查询系统。大力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优化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隐性壁垒和差别待遇。按照“非禁即入”原则,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建立重大项目面向民间投资招标长效机制。拓宽民间投资领域,鼓励民营资本投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项目,完善严格控制涉企检查、严禁向企业摊派制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落实国家和省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扶持政策,帮助解决资金、土地、市场、用工、人才等问题。支持我县民营企业主动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企业和市场对接,积极参与珠三角企业的合作、交流。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由“个转企、小转规、规转市”方向发展,支持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节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建立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推动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完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严格市场监管,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落实市场监管体系规划,建立政府负责、部门协作、行业规范、公众参与、司法保障的市场监管新格局。完善网上市场监管机制,规范网上市场经营秩序。
    继续深化价格体制改革。严格控制由政府定价的范围与项目,放开竞争性领域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将政府定价范围缩小到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重点推进电力、天然气、用水和交通等公用事业竞争性环节价格改革。完善综合施策的价格调控机制和市场价格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价格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明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的范围、方式、主体和条件等,研究建立城乡土地交易的统一规则。继续推进“三旧”改造”和棚户区改造,盘活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公益性项目建设用地保障制度。深化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改革。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创新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建立低效土地市场化退出机制。探索加快实行经营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用地有偿使用,原则上取消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设城乡一体的土地二级市场交易体系。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推进行业、部门和个人信用建设,提高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联合征信系统,突出社会成员信用信息的记录、整合和应用。规范发展信用服务市场,实行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守信企业“绿色通道”和失信企业综合惩戒机制。
    推进金融创新。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大力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消费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吸引各类金融组织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继续发展村镇银行、村镇助农取款点,开展普惠农村金融服务,使广大农民足不出村即能享受到金融服务。规范发展小额贷款、融资租赁、融资性担保、典当行等准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推行股权基金、保险债权、金融租赁、PPP模式和政府购买服务等融资模式。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落实巨灾保险制度,构建农业保险体系。
    
第三节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按照完善制度、明确事权、透明预算、提高效率的原则,加快构建科学的财税体制。
    完善预算管理机制。将政府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年度预算。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全面规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完善结余结转资金管理,避免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盘活各领域“沉睡”财政资金,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规范政府依法举借债务,实行债务规模控制,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落实债务偿还责任。强化财政监督和绩效管理,推进财政信息公开。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梳理县、乡镇各级政府承担的事权,逐步推进事权优化调整。按照权责对称、合理分担、协调平衡的原则,合理划分支出责任。健全与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相衔接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财政保障和配置机制。进一步强化财政保障作用,拓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范围,逐步提高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保障标准和覆盖水平。创新财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落实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完善财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提高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占公共服务项目资金比重。构建政府公共资源投入的公平配置机制。创新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方式,推行财政专项资金基金化改革,稳步推进设立产业基金、项目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财政资金用于经营性领域的分配体现股权性,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积极培育财源。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机制。
    健全地方税收征管机制。积极推进税制改革,探索建立地方税收体系,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规范和加强相关税政管理工作,推进税收征管法治化、信息化、便民化。加强地方税源管控,建立健全综合治税工作机制,优化涉税服务。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第四节  改革投融资体制
       
    继续推进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继续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准入负面清单、行政审批清单、政府监管清单“三单”管理,进一步放宽企业投资准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构建市场开放公平、规范有序,企业自主决策、平等竞争,政府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企业投资管理新体制,营造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
    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渠道,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完善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体制,完善县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合理界定政府职责,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强化投资规划计划调控,加强项目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财政预算与投资计划的衔接,统筹各类用于基本建设的专项资金,集中投入使用。研究制定基本建设项目库管理办法,改革先定预算、后找项目模式。加强基本建设项目储备,有序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政策和投资方向,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上级投资计划。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完善决策科学、投向合理、运作规范、监管严格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
    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建立健全PPP机制,拓宽社会资本投资渠道。政府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设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制定PPP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监督、退出机制,规范合作关系。建立PPP项目库,定期集中向社会推介条件成熟的PPP项目。
    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创新信贷服务,支持开展担保创新类贷款和预期收益质押贷款业务。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私募等方式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设立财政引导资金,吸引金融、保险等机构投资于棚户区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城镇扩容提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文化产业等领域。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采用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通过债券市场筹措投资资金。鼓励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清洁能源、城镇停车场建设、棚户区改造等行业领域争取发行专项债券。
    
第五节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加强政府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职能,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能。继续推进县、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建立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贯彻实施县直各部门权责清单和职能调整目录,加强对权责清单的动态管理。优化权责事项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明确办理时限,逐步公开权责运行流程。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继续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建立行政审批目录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设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减前置审批环节,推行并联审批,简化跨部门审批事项的办理,推广实施行政审批标准化,建立统一的行政审批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完善电子政务系统。构建完善横向到行政部门、纵向到乡镇的规范统一的县网上办事大厅,全面推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实现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公共决策网上互动、投资项目网上审批、社会事务网上办理、公共资源网上交易、政府效能网上监察。健全电子政务系统,改造升级全县政务信息网络,建设全县统一的政务数据信息资源库和政务大数据中心,建立各级政府和部门联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推广企业专属网页和市民个人网页,提供便捷的电子政务和民生服务。
    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理顺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关系,逐步取消学校、医院等单位行政级别,推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重点推进教育、卫生、文化领域事业单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完善政府投资非经营项目代建体制,推进法定机构试点。
第六节  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优化促进创新创业的环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创新政府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适用范围,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和“三权合一”改革。优化政府采购政策,试行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完善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出台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用地保障和价格优惠政策。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建设。发展创新公共服务,支持建立技术创新、质量检测、信息网络、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网络化创新服务体系。拓宽创业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众创空间。鼓励支持创新大众化,积极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开放式综合服务。
    提高创新创业水平。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引进扶持力度。鼓励支持“草根创新” 、微创新、“回乡创业”、微创业和“妇女创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形成产学联合,提高产学研科技水平,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出台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奖励政策,增强企业科技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促进科技、标准、专利与产业和企业的结合,大力开展科研攻关,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创新型企业孵化器,推进县民营企业孵化基地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入园孵化基地企业达到100家,实现产值20亿元。
    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进产品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力争成功申报工业类企业广东省名牌产品2-3个。
    
第七节  推进人才强县建设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引才引智工作机制,加大人才引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快培育和积累人力资本,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急需紧缺人才,培育一批科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员。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培养模式,打造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和具有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坚持把引进项目、技术和引进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扩大用人单位招聘任用人才的自主权,制定和实施引进高素质人才的配套政策,多渠道、宽领域、多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县创业,提升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挖掘我县现有各类人才和外聘有关方面人才、专家、学者,组建始兴人才智库,开展政府部门与人才对话咨询活动,为始兴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慧力量支持。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提高创新动力为目标,建立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制定和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等科技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实施特殊津贴制度和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与激励机制。建立分类分层、灵活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实施第三方评价。加大对基层干部的关爱,提升基层干部待遇,加大年轻干部培养和锻炼。进一步改革职称制度,按照“谁用人、谁评定”原则,创新评价机制,完善评价条件,扩大评价范围。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合理流动。加强人才供需预测和监测,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健全外地人才来我县工作人员服务机制。

第七章  加强文化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全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积极构筑新时期始兴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多形式的行业、社区志愿服务,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开展礼节礼仪教育,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开展“八一围楼”、风度学校旧址等革命遗址修复,加强省委机关旧址“红围”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教育,加强现代公民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道德品格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念教育,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培育网络文明新风,发挥关工委、老促会等队伍作用,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大力推进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最美始兴人”、“道德模范”主题评选活动,表彰道德楷模,培育和宣传各行业的先进典型。建立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反腐倡廉教育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第二节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水平,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加强基本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建成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三馆建设,提升场馆等级标准,实现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行政村按照“五个有”标准建设文化设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和“农家书屋”覆盖到每个行政村。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城镇雕塑、城镇夜景、九龄广场、文化主题公园等城镇特色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管理,增强我县宜居城乡建设文化内涵。
    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坚持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两馆一站”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活动,以文化休闲广场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续实施“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重点抓好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不断繁荣文艺创作。
    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九龄故居、围楼等的保护和开发水平,不断提升博物馆展陈和服务水平;重视民间文化,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加大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做好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进县广播电视台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媒体内部管理运营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采取政府采购、服务外包、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开展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场馆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等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完善决策和监督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使用效率。建立互联网舆情监控指挥平台,完善网络舆情分级处置机制,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化水平。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扩大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准入领域,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小微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路子,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和文化创造活力。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推进文化产业建设。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与省市有关扶持政策,推进丝绸文化、文具制笔等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围楼保护与开发方式,开展围楼认养活动,将围楼保护开发融入旅游开发。
    建立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文化产业,优化文化市场环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积极开发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市场。完善社科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奖励扶持机制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的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强出版物市场检查,努力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我县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八章 保障改善民生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实施民生优先战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健康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第一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发展总体水平进入全市前列。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成果,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教育,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为城乡适龄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公办幼儿园,新建机关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为适龄幼儿提供充足的入园机会。加强县城中小学校建设,新建城西小学,扩建太平镇中心小学,完善九龄中学等学校基础设施,适应社会对县城义务教育学位的需要。加强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着力推进残疾人义务教育,对适龄重度肢体残疾、重度智力残疾、脑瘫和多重残疾儿童少年通过采取随班就读、社区教育、送教上门和建立特殊教育班等多种形式实施义务教育,让每一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能接受到合适教育。完善外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家庭困难学生救助等公平教育机制,确保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进一步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满足我县初中毕业生接受优质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发展,加强职业专业能力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把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公共服务与管理机制。以全市“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三通两平台”信息装备建设,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探索“政府主导,公办运作,成本计价”的公益性办园机制。健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进一步完善学生学业成就、学校办学水平、教师专业发展三大评价体系。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治校。大力推进民办学校的办、管分离,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学校安全管理、准入、教育、培训、考核、督查、预防体系,推进学校安全网络化、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提高学校安全工作水平。
    建立健全教育发展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树立爱岗敬业、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师德风尚,提高教师的品德素质。进一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力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落实教师待遇,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统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配置,优化教师结构,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制度。

 第二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身体素质。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卫生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全面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向社区倾斜,全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程,着力构建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县级医疗机构优化整合,探索跨乡镇统筹设置医疗卫生机构,提高资源共享率和利用效率,新建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继续改善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加强村级卫生站的升级改造,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通过卫生人员规范化培训、医学教育、卫生对口帮扶、医疗卫生“三下乡”活动等,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推进医师合理流动,鼓励医师到基层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完善全科医生制度。积极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方式。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加强中医药建设,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和养生保健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求助,建立综合预防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行为和救治求助长效机制。到2020年,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张,每千人全科医生数达到20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年覆盖率和卫生监测合格率达到80%。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药品供应、价格机制等综合改革。动态调整基本药物目录。推进公立医院实施按病种、按服务单位等定价模式,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比价关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收入分配和人员聘用等机制。落实县级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及用人自主权。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财政、医保、价格三联动的补偿机制。切实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建立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加大优质医疗服务供给,发展远程医疗服务应用。鼓励社会办医,优化社会办医环境,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享有同等待遇。
    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体育场馆和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县城田径运动场、游泳池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镇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室,建设各乡镇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高全民健身体质。发展竞技体育,积极拓展体育业态,扩大和引导体育消费。
    
第三节 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促进全民充分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推进自主创业,完善促进创业的政策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加快发展民营企业,增加就业岗位。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行创业项目投资和创业平台建设。加大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到2020年,全县每年新增城镇就业达到2500人,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改进和完善企业工资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签订集体合同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人员待遇。建立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定期调整制度,稳步提高基层公务员津贴补贴水平。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缩小城乡、行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实施精准扶贫,加快脱贫困致富。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探索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完善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要素配置和初次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有效规范隐性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第四节 促进人口均衡增长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强人口服务管理,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积极稳妥有效应对老龄化挑战,实现健康老龄化。
    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与城镇规模和综合承载力相适应,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布局。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普及优生优育优教知识,强化出生缺陷的预防和干预,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加强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创新管理模式,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建立覆盖城乡的老年保障体系,稳步提高养老保障和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优先发展社会养老,全面建立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支撑、社区养老为依托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着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鼓励扶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运营和管理。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服务床位数35张。发展普惠性的老年健康医疗福利,加强康复护理救助等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老年人继续为社会贡献宝贵经验和知识。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推动老年文教体育事业发展,弘扬敬老风尚。
    强化人口服务管理。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完善居住证制度,拓展居住证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依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以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为基础,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库,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加快建立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保护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妇女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权益,关注妇女儿童身心健康,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改善儿童成长环境。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挥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第五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全面建立公平、制度化、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增强公平可持续社会保障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和统筹工作,提高保障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重点解决好非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效衔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并轨,新老制度平稳过渡。推行职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推行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健全全面医疗保障体系,实施城乡统一的医保制度,实现职工医保与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有效对接,进一步缩小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与实际支付比例的差距。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提高大病救助报销比例,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实现无障碍的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结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覆盖城镇所有职工,实现应保尽保。探索建立农村生育保险。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提高保障性住房覆盖面。 到2020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98%,城镇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5万人和1.5万人。
    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鼓励发展医疗商业健康保险。健全医疗救助制度,有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群众和重特大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低收入群众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调整机制,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和“一站式”服务平台。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鼓励、引导公益慈善组织、社团机构和爱心人士参与发展福利事业,着力改善城乡“三无”老人、孤残人员的生活,加快完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建设。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实施重点康复、托养工程,推进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公共机构、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区域无障碍建设,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录用残疾人,加大农村残疾人生产扶助力度。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逐步提高优抚对象保障标准,积极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

第六节 全力建设平安始兴
  
    适应公共安全形势的新特点,强化政府责任,坚持预防第一,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气象、地震、地质等灾害监测预报工作,完善重大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推进气象探测基地和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预案对接机制,提高我县应对各种风险和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检测预警,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灾害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布局生产生活设施。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
    增强粮食储备能力。全面落实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储备,完善粮油市场监测网络和应急体系,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强化粮食流通监管,完善粮食购销管理体系,确保储备粮食安全。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和职业病防治,扩大县级安全监管部门管理权限,推动安全生产责任重心下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体制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地区隐患治理,加大执法检查和隐患整治力度,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保证安全生产投入。提高公众职业健康意识,加强职业危害预警防控,保障全民职业安全健康权益,从源头防范职业危害事件。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产地准出、市场准入、问题食品药品召回和信息可追溯制度。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和舆情监测,建立风险监测网络。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管理“零容忍”机制,加快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强化质量抽检和检测,严惩制假、贩假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证食品药品质量和安全,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健康。
    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应急专业队伍等基础应急平台建设。实施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地方应急预案。强化公共场所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加强禁毒工作。加强公安辅助力量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完善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分析机制,完善网络问政和信访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渠道,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切实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推进人民来访接待厅和基层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健全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加强国防动员建设。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增强国防意识。继续完善国民经济动员组织机构体系,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动员常态化建设,重点在交通基础设施、城镇管网、电力电信基础设施以及重大信息化建设上,兼顾国防动员需求。

第九章  推动绿色发展 建设广东生态文明示范县

    以创建广东生态文明示范县为目标,积极融入全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我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着力构建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
    
    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发展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功能定位。科学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人口、经济合理分布,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保障生态安全,构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安全格局、新型城镇化格局、生态产业发展格局和综合交通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区分区管控,完善乡镇主体功能分区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主体功能区考核新机制。完善生态发展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县国土空间划分为城镇发展区、农业生产区和生态保护区。城镇发展区,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人口集聚,提高城镇综合发展能力,打造宜业宜居城镇。农业生产区,重点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生态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的供应能力,形成绿色、安全、高效的特色农业格局。生态保护区,重点是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强化生态安全保障。
专栏:           
始兴县主体功能区划分一览表
类 型 亚 类 范 围(乡、镇) 面积及占全县
比  重 人口
聚集
城镇发展区 现代产业
开发镇 太平、顿岗(2) S1=265km2(12%) (8万)
农业生产区 特色农业
示范镇 马市、城南(2) S2=254km2(11%) (6万)
 生态发展镇 澄江、罗坝、司前、隘子、沈所、深渡水(6) S3=1230km2(57%) (11万)
生态保护区  全县生态公益林、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坡度大于35度以上和海拔300m等高线以上山体 S4=425km2
(20%) 
    
    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按照《始兴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方案》确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推动落实试点示范的国土空间布局、绿色生态产业、清洁能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生态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等九大工作任务,加快实施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工程、水和森林生态建设、节能减排、耕地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生态文化、民生保障和绿色发展支撑平台建设六大重点示范工程。力争到2020年,我县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为全国和全省南岭山地森林、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建设发展提供试点示范。
    
           第二节 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与修复,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维护自然生态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多样性。
    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培育。继续开展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加强生态工程建设,主要抓好生态公益林示范工程、碳汇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城乡绿化工程和植被恢复,大力提升生态屏障的森林质量和数量。加快建设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完善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改善和提高生态公益林生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逐步增加到100万亩以上的规模。加强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建设,推进乡镇森林公园建设,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积极保护和培植乡土树种,增加乡土树种和色彩树种的种植,提升绿化档次。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开展省道244线、县道343线的休闲景观带建设。加强天然阔叶林管理,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提升阔叶林总量和林质。加强造林抚育,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中幼龄林抚育改造,大力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加强森林防火、有害生物治理和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完善森林火灾应急管理体系,确保森林生态安全。到2020年,全县通过封山育林,完成封山育林面积150万亩,完成碳汇造林工程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8.7%,森林面积达到247.3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612万立方米以上。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资源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优化自然保护区结构和空间布局,完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网络体系,将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一个集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于一体,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水平先进,生态功能完备,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内一流的自然保护区;完善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各项保护功能,逐步提高保护区的自养能力;加快将军栋县级自然保护区、刘张家山省级森林公园和河口市级森林公园建设,推进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县。加强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推进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护。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有效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
   保护湿地与河流生态系统。建立水域生态保护和管理体系,保持和维护水的自然流态,严控对天然河流、湿地的侵扰。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理区建设,逐步引导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恢复湿地功能。到2020年,全县湿地面积不低于3024.8公顷。加强江河水库管理,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强化生态修复,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第三节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
    
    按照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强化城乡防控,加快解决水、大气、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提高环境质量。
    严格环保准入制度。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鼓励引进环境友好型企业,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达不到环保标准的项目坚决实行“一票否决”,从源头上防止污染源产生。
    不断改善水环境。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实施以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为核心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实行取水许可监督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监控污染源,整治、搬迁和关闭威胁饮用水源和供水河道水质安全的重点污染源,大力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严禁在花山水资源保护区、清化河、罗坝河、墨江河、沈所河等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敏感区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依法依规关闭禁养区内的非法养殖场,严格控制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控制养殖规模,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加强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清化河、罗坝河、澄江河、沈所河、墨江、浈江等流域的水污染联防联治。完善雨污分流系统,推进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强化重点污染源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推广农业节水喷灌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推进企业节水改造,提高企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居民节约用水,减少水资源消耗量。到2020年,完成流经全县市控、县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95%。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保护耕地和饮用水源周边土地环境。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推进畜禽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开展以石人嶂矿业和梅子窝矿业为重点的采矿场、采石场等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重点是尾矿库、采矿污水、矿区地面塌陷等环境和污水处理,实现绿色矿山的目标。加强水土流失生态保护,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到2020年,实现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源污染治理,全面推动锅炉污染整治,推广清洁生产,推进工业企业实现减排。强化城镇扬尘治理,全面加强城镇道路、建筑工地抑尘降尘。加强机动车污染减排,全面淘汰“黄标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对PM2.5、PM10的监控力度,加强对重污染天气的监测预警。到2020年,大气质量明显提高,全县城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到88%。
    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环保基础设施体系。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推进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顿岗污水处理厂、马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智慧新城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全覆盖。强化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加快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机制,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方式,鼓励区域处理设施共建共享,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固体废物安全处置设施建设,严格医疗废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放射性废物等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制度。到2020年,全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第四节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以推动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为导向,推动清洁生产、节能降碳,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绿色转型。
    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继续加强节能降耗责任制的落实,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鼓励企业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加快实行能源消费强度与消费总量“双控”制度,开展全县煤炭消费减量管理。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重点企业节能监控,严格控制年综合能耗30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新上项目能耗增量。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节能,继续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鼓励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4%。
    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落实阶梯水价,提倡节约用水,推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大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控制土地开发强度与规模,统筹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建立低效土地市场化退出机制。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建立建设用地指标体系,明确各类开发园区新建项目供地条件,严格工业用地出让条件。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进一步盘活农村宅基地及存量建设用地。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严格实行矿产开发准入制度,凡不符合矿产资源规划、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环保政策的一律不得开发,对清化河流域、罗坝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区及生态发展区要禁止矿产资源的开发,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建设绿色矿山,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推进各领域节材,推广应用可再生材料。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废弃物以及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推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采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努力把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成为循环型、低碳型示范园区。推广“畜禽+沼气+种植业”和“畜禽养殖+沼气+厌氧池+人工湿地”的“零排放”循环养殖模式。
    发展绿色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提高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创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发展壮大林业产业,加强经济林基地建设,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推进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把生态旅游打造成为我县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支柱产业。
    推动低碳发展。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加强低碳发展基础能力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尽可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污染。推进低碳园区、社区试点示范。到2020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主要污染物指标分别下降7.5%、5.5%%。
    
第五节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加强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拓展绿色空间,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和践行绿色低碳理念的社会新风尚。
   引导鼓励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个人和家庭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节约能源资源,形成“资源有价、污染付费”的绿色消费预期。鼓励家庭闲置和废旧物品的循环利用,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低碳、节能、可再回收的方向发展。鼓励能效标识产品、低碳认证产品等绿色产品的生产使用,政府优先采购绿色产品,逐步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模式。积极倡导低碳出行,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探索发展共乘交通。建立碳普惠制度,推动低碳社会建设。
    大力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大力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推动绿色低碳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生态自觉。进一步丰富《始兴生态建设》教育读本内涵。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平台,扩宽生态宣传渠道。完善中小学乡土教育读本,不断加强中小学生态教育。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继续开展生态文学征文比赛、生态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大型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生态科普活动,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活动,把生态教育宣传推向深入,营造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六节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健全决策和监督机制。各级政府在重大开发和重大项目决策中,把环境、资源等生态因素作为重要评判依据,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机制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对环境执法、重大环境保护决策以及环保焦点事件实行公众听证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三线”为核心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和完善污染物排放监管制度,探索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的联动机制,加大跨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健全环境应急体制,完善环境应急监测网络和处置系统,全面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完善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推进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健全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价值评价、生态安全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完善乡镇主体功能分区考核制度,逐步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干部考核体系。建立资源环境离任审计制度。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对不顾生态环境导致严重后果的责任人,终身追究责任。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第十章 建设法治始兴 营造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实现科学立制、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法治始兴。
    
第一节 建设法治政府
   
    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使各级政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行政机关严格履行法定职责,没有法律法规依据不得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其义务,不得法外设定行政权力。坚决纠正行政机关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行政机关不得以权力下放、职能转移为由推卸监管责任。
    加强政府制度建设。完善政府制度规定起草程序,坚持部门起草、法制审查、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社会风险评估等相结合。加强重点领域制度规定建设,制定完善土地管理、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制度规定。建立常态化的制度规定清理工作机制,及时修改和废止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与改革发展要求不适应的制度规定。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行政机关依法决策主体责任,明确重大行政决策事项范围和操作细则,严格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法定程序。以政府法制机构为平台,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记录制度,完善重大决策实施后评估等监督制度。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大幅减少县镇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重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森林资源保护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探索推行跨部门综合执法。加强县镇政府行政执法规范管理,理顺城管执法体制,严格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考核、管理。理顺行政机关、人民法院的行政强制执行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制定执法标准化流程并向社会公开,完善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健全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备案制度和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强化对重点部门和岗位的权力制约,对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加强行政权力监督制度建设,构建各监督主体协调联动和紧密衔接的工作机制,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强化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加强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加强和改进行政监察工作,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完善审计制度,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继续推进政务公开,创新政务公开的方式方法,充实内容、扩大范围,完善程序,增强政府行政透明度,推动政务公开由静态的信息公开向动态的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公开转变。重点要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确保政府所有公共支出、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都公开透明。
    保证司法公正。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落实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行政诉讼法,健全行政机关依法出庭应诉、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执行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全面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狱务公开,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调解、司法听证、涉诉信访等司法活动的机制。

第二节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和群众性普法教育,全面推进法治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单位、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注童青少年法治教育,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增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健全普法宣传教育联动机制,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
   健全依法维权和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引导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理性合法逐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健全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机制,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按政策处理信访事项。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切实加强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队伍和工作机制规范化建设。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强化行政机关解决同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功能。健全劳资纠纷排查预警机制,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
    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构建面向基层的法律服务网络,推进县、镇、村(居)三级公共法律平台建设,全面推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等制度,建立“会诊式”“渗透式”“约定式”“上门式”四大服务。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扩大援助范围,实行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相互衔接,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加强对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的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

第三节 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
    
    遵循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改革方向,着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健全城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推进基层管理网络化、基层服务社会化。健全村(社区)民主自治制度,创新符合各地实际的村(社区)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完善村(社区)民参与社会治理机制,增强参与社会治理能力,扩大对公共事务参与范围。积极稳妥推进村(社区)政经分离改革,增强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制,强化基层治理责任,健全基层党组织与群众普遍直接联系的制度。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大力推进社会组织体制改革,实施政社分开,推动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完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法制保障,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社团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志愿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工作制度,加大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志愿服务体系。加强志愿服务制度规范化建设,形成“党委政府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第三篇 以项目为抓手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项目规划论证,完善重点项目储备库,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创造项目建设条件,加快推进项目动工,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十三五”期间,我县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104项,估算总投资419.40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估算投资358亿元。项目涉及交通、能源、园区、城区、景区、农业、环保、民生等八个重点领域。初步安排开展前期工作的重点预备项目39项,估算总投资170.55亿元。

第一章  交通项目

    规划建设16项,估算投资118.41亿元,“十三五”规划投资101.47亿元。重点建设武深高速公路始兴段、武深高速与韶赣高速始兴连接线、武深高速始兴南互通立交连接线延伸段(东一至沙水)、国道G323线始兴县城段改线等项目。

第二章  能源项目
    
    规划建设8项,估算投资38.1亿元,“十三五”规划投资  
38.1亿元。重点建设羊角山风电场、110kV马市西输变电工程、配网基建工程等项目。

第三章  园区项目
    
    规划建设12项,估算投资86.09亿元,“十三五”规划投资84.69亿元。重点建设韶关冶炼厂环保搬迁、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爱达纸业等项目。
    
第四章  城区项目
    
    规划建设15项,估算投资26.25亿元,“十三五”规划投资25.75亿元。重点建设生态智慧新城、花山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石湖公园等项目。

第五章  景区项目

    规划建11项,估算投资98.1亿元,“十三五”规划投资63.3亿元。重点建设深渡水樱花谷旅游综合开发、“九龄故里·百里画廊”、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

第六章  农业项目
    
    规划建设18项,估算投资34.53亿元,“十三五”规划投资28.05亿元。重点建设罗坝水库枢纽工程、中汇农业科技生态园、澄江镇有机农业标准示范园、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等项目。

第七章  环保项目
    
    规划建设6项,估算投资4.96亿元,“十三五”规划投资4.89亿元。重点建设城镇排污管网工程、农村环境专项整治工程、墨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项目。
    
第八章  民生项目
    
    规划建设18项,估算投资12.94亿元,“十三五”规划投资11.72亿元。重点建设县人民医院迁建、原石人嶂钨矿棚户区改造异地重建、城西小学等项目。
    
第九章  预备项目
    
    初步规划重点预备项目共38项,估算总投资167.55亿元。包括:始阳高速、现代物流园、城西农贸市场等项目。
  
  
     第四篇 注重落实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充分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监督检查,凝聚各界力量,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章  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完善规划体系,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保障,制定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完善规划体系建设。强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引导地位,县级专项规划和镇级规划要切实贯彻县总体规划的战略意图和主要任务,加强与总体规划各项指标的衔接。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突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控性地位,探索推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保规划等各类空间规划“多规合一”。探索推进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统筹推动县空间“一张图”管理。
    加强政策引导。围绕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矛盾、营造公平环境、激发社会活力的重大政策举措,为各项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围绕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培育特色支柱产业集群、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文化软实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政策储备、研究制定和协调落实,推动形成有效的政策预期和导向。
    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制订规划年度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分工,明确工作责任,落实目标任务。强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全力补齐短板指标,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强年度实施方案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协调。
    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资金、土地、能源及重要商品物资等要素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和城乡一体化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集中财力保证政府投资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科学调控土地供应,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先保证保障性住房、重点发展平台开发、公共服务改善、重大基础设施和高端产业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土地需求。注重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保障能力建设,完善能源和重要商品物资管理。

第二章  建立健全规划监督考核机制
    
    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强化组织实施,扩大公众参与,落实规划目标任务。
     加强指标约束。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要纳入乡镇主体功能区分类考核、县直单位机关绩效考核,并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各部门,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县政府将约束性指标和各项任务分解到年度,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加强评估考核。县政府要强化对规划有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资源节约、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作为乡镇、部门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完善规划年度考核和中期评估制度,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加强社会监督。强化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加强规划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规划纲要及实施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规划意识,共同推进规划的实施。
  
  附件:1. 始兴县“十二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
          况表
        2. 始兴县“十三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主要指标表
        3.始兴县“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
        4.始兴县“十三五”规划重点预备项目

点击下载查看附件:附件一至四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