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始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关于《始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一、关于“十一五”规划的编制情况

    《纲要(草案)》是县委、县政府集中各方面智慧,经过长时间调查研究和酝酿讨论形成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纲要(草案)》的编制工作,于2004年11月成立了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十一五”规划编制的领导,确保“十一五”规划编制按时高质量顺利完成。其后又制定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对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体系、程序、组织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提高规划编制水平,使我县“十一五”规划更具战略性、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针对我县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问题,提出了31个重大调研课题,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2005年3月编制小组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并印发县四套班子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征求意见。在对基本思路和调研课题进行梳理、归纳、衔接的基础上,编制小组认真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于2005年11月完成“十一五”《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了县四套班子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民营企业主、离退休老同志及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企业的意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后,又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对《纲要(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充实和完善,并与省、市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了衔接。经过反复修改完善,数易其稿,形成了今天的规划草案。
    《纲要(草案)》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第二部分是指导思想和目标,第三部分是主要任务和措施,第四部分是重点建设项目。
    二、关于“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现代生态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积极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县、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坚持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的路子,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城镇建设、民营经济三大重点,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十五”计划发展目标全面完成,社会经济事业取得了新进步、新成就,为我县“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纲要(草案)》总结了“十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16.7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4%,三大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8.6:19.0:32.4调整为32.9:35.6:31.5,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大产业结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二)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2005年全县新增公路里程223.45公里,改造公路里程323.2公里。小水电装机容量12.7万千瓦,小水电发电量2.35亿千瓦时。全县固定电话用户6.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0部/百人,互联网用户4010户。
    (三)城乡建设取得新变化。新建了行政新区、九龄商业步行街等,改造了九龄公园、墨江南路等,建成了墨江河北岸、振兴花园等住宅小区,加快了农村奔康新村建设,加大了农村水利、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国生态示范区通过了国家考核验收小组的验收,实现了林业生态县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76.6%,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82m2,全县建成省级生态乡1个,省级生态示范园1个,省级生态村6个,县级生态村15个,使用沼气的农户1.5万户,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多亩。
    (五)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加强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薄弱学校和学校危房改造,调整了学校布局,加快了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步伐,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1.7%。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加强了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和预防体系建设。人口计生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实现了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56.4%,城乡居民实行了最低生活线保障制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
    (六)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200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3420元,五年年均增长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37亿元。
    (七)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改革了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减少了审批事项,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粮食体制和文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
    (八)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发展。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民主进程稳步推进,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加强。
    同时,《纲要(草案)》还指出,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市场竞争、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经济总量小,财力十分薄弱;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缺乏产业集群、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投资、体制、人才、技术等因素制约,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不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十一五”时期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关于《纲要(草案)》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纲要(草案)》全面分析了“十一五”期间我县面临的形势,指出当前我县面临国际和平、发展的主题,国内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省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倾斜,鼓励和支持珠三角与山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等难得的机遇。从自身条件看,“十五”期间的一系列有效投入、一批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特别是工业的快速发展,将对今后五年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结合《中共始兴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纲要(草案)》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现代生态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县、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坚持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的发展路子,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发展步伐,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和谐、富裕新始兴。
    (二)关于发展目标
   《纲要(草案)》拟定出我县“十一五”的指标体系,这套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三个方面21项指标。其中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10项,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6项,人民生活方面的指标5项。《纲要(草案)》提出我县“十一五”时期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1.5番;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更加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更加安定团结;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现代生态县建设迈上新台阶,总体进入较为宽裕型小康社会。“十一五”时期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12%,既有现实基础,也是发展的需要,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一是我县“十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接近12%;二是随着我县“十一五”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规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推进,我县生产总值将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发展步伐会有所加快;三是全市“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为12%,如果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达不到全市的平均水平,我县经济发展的步伐将会落后于全市,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面临“后无追兵”的危险。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从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内外源型经济、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发展、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和文化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建设和谐始兴和加快体制创新等九个方面对我县“十一五”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进行了规划。
    (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是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是提升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纲要(草案)》提出要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要求,以工业化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新型工业为主导、效益农业为基础、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经济格局,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三大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9:35.6:31.5调整为21.6:46.8:31.6,进入工业化初期。
    一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纲要(草案)》提出必须把发展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快工业发展的载体建设,引进“科技型、环保型、创税型”项目和产业,支持电力、玩具、茧丝绸、电子、音像制品等产业做大做强;要实行扶优扶强,重点扶持具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加快发展一批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实现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转变。

     二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纲要(草案)》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烟、桑、菜、果效益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强乡村规划建设,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纲要(草案)》强调要加快旅游项目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品位、特色的旅游项目;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把始兴建成为集自然景观、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要全面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城乡集贸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发展住宅小区,鼓励发展商务服务、物流生产服务业,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业发展。
    (二)加快发展内外源型经济
     一是加快发展外源型经济。《纲要(草案)》提出要创新利用外资的环境,创新招商的模式,调整招商引资方向,重点引进“科技型、环保型、创税型”项目和产业,创新招商引资的载体,加快我县产业转移工业园、东湖坪工业园和江口工业园建设,增创投资环境新优势,努力开创我县吸引外资工作新局面。
    二是加快发展内源型经济。要落实民营经济的扶持政策,实行民营经济在投资管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外商投资企业一视同仁,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使其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税收超50万元、若干税收超100万元和超500万元的民营企业。
    (三)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合理确定功能分区。全县可划分重点开发区域,严格控制的开发区域和适度开发的区域等三类主体功能区。
    二是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农业布局,要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重点来抓。优化工业布局,引导和推进工业入园建设和发展。
    三是规划建设两路经济带。制定韶赣高速公路出口、韶赣铁路站场控制性城建规划,规划建设韶赣高速公路出口、韶赣铁路经济带。
    四是大力推进区域合作。加快推进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加强与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和红三角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旅游、能源、原材料、劳务等合作,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合作新格局,实现共同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交通建设。新建韶赣铁路、韶赣高速公路,积极做好湘深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国道和省道改造,提高县乡公路的技术等级,镇通行政村道路、镇通有条件的自然村道路实现硬底化。
  二是加快能源建设。调整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小水电资源,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和热电联产,完成农网、城网改造与建设。
  三是加强水利建设。加强防洪系统和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的三防指挥系统,提高城市防洪工程防洪标准,加快建设乡镇防洪堤,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加强水库、山塘、堤坝的除险加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
(五)加快城镇发展
  重点发展县城,加快发展马市和顿岗中心镇,促进人口、生产要素集聚,提高城镇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建筑整体、单体设计和施工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城镇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实施经营城市战略,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城区路、水、电、气供应系统,通过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带动基础设施和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与改造。继续推进旧城改造,加强城镇文化建设,提高城镇文化品位。大力开展城镇绿化和美化。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把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从政府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产业经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深化城镇建设投融资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
(六)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和文化事业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积极发展科技型企业。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
二是推进教育全面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积极推进全免费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逐步推行教育职员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多元化投入体制,建立贫困家庭教育保障体系。
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筹措人才基金,构建事业性与利益性双重激励的人才动力机制,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伍。
四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文化管理体制,积极发掘、抢救、保护文物资源,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位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三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实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实现数字化电视。积极推进各类文化建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加快自然、文化遗址、民俗文化等资源的利用和发展。
(七)加快生态环境建设
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实行资源综合开发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制度,建立企业资源节约责任制,广泛开展节水节电节材节地行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继续实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积极发展节能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产业、园区,构筑循环经济体系。严格土地管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严格用地审批,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开展耕地易地开发,改革征地补偿办法,大力推进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
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考评制度,依法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以及“三同时”制度,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技术政策的项目以及工艺落后、选址不当、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的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淘汰落后工艺、设备目录的规定,切实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产生。强化污染治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强重污染企业治理。
三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快林业产业化,加快用材林商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造纸、能源、苗木、药材等商品林和经济林,大力发展林纸、林材、林电一体化基地。完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加强生态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珠江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建设。
(八)加快建设和谐始兴
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加强技能型劳动力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完善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统筹层次;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优抚保障制度,建立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教育资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
二是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益性医疗机构建设,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发展,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公立医院的改造改组,加强农村、学校的卫生防疫工作,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卫生医疗制度,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体育设施建设。
三是保障公共安全。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政府依法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四是建设文明法治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精神文明活动,推进实施依法治县,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九)加快体制创新
深化行政管理、投资体制、财政体制、事业单位等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五、关于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项目是实施规划的重要载体,是规划的重要支撑。我县“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交通、能源、水利、农业、工业、旅游、社会事业、城乡建设、园区、环保“十大工程”78个项目,规划总投资83.02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规划投资79.21亿元;规划重点预备项目1个。
制定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加快我县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代生态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绿色、和谐、富裕新始兴而努力奋斗!
 始兴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始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2006年3月9日始兴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始兴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经过审议,决定批准《始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始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实现我县现代生态县建设十年上台阶的目标,对于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跟上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本纲要根据《中共始兴县委关于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我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现代生态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积极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县、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坚持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的路子,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城镇建设、民营经济三大重点,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县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十五”计划发展目标全面完成,为我县“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十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最大的时期。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16.7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1.4%,比“十五”计划高2.4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8.6:19.0:32.4调整为32.9:35.6:31.5,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大产业结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⑴工业发展突飞猛进。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7.31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9.8%;工业增加值5.2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7.5%,电力、玩具、电子等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企业不断增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
⑵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0.3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4.4%,比“十五”计划高1.4个百分点。以烟、桑、菜、果等为主导的效益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⑶财税收入有较大增加。2005年,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250万元,五年年均增长9.6%,比“十五”计划高2.6个百分点。
⑷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 
1060万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外贸出口3173万美元,五年年均增长35.8%。外源型经济成为推动我县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⑸投资规模明显扩大。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1亿元,五年累计完成37.8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3%。
⑹服务业取得新发展。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7%。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以生态休闲、民俗文化为主的旅游开发加快,旅游旺县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⑴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实施了县通镇、通村工程,县通镇道路基本达到三级公路标准,镇通村道路基本实现硬底化,开通了县城及周边镇的公共交通,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骨架,以县道为支干,以乡村道为网络连结线,通达深度较好的公路网络,公路路网扩大、等级提高和运输能力提升。新增公路里程223.45公里,改造公路里程323.2公里,公路密度达到50.77公里/百平方公里。
⑵能源建设成绩斐然。2005年,全县小水电装机容量12.7万千瓦,“十五”新增7.3万千瓦;小水电发电量2.35亿千瓦时,“十五”新增1.1亿千瓦时。实施了农村电网“两改一同价”工程,进行了县城电网改造,新建了江口220千伏、司前110千伏和都亨35千伏输变电站,农村电价降到0.79元/千瓦时以下,实现了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达标,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明显提高。
⑶信息网络发展迅速。建成了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传输网络,建立了政府、部门、企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进村入户。邮电通信业迅速发展,2005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6.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0部/百人,互联网用户4010户。
3、城乡建设取得新变化
加快了新城区、市政基础和公用设施、旧城改造和商品住宅的建设步伐,新建了行政新区、九龄商业步行街等,改造了九龄公园、墨江南路等,建成了墨江河北岸、振兴花园等住宅小区,进行了城镇的绿化、美化和亮化,扩大了县城框架,加强了城镇管理,城镇面貌有了新的变化。加快了农村奔康新村建设,加大了农村水利、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4、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
生态知识宣传走在全省前列,全国生态示范区通过了国家考核验收小组的验收,实现了林业生态县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76.6%,生态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82m2,全县建成省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示范园1个,省级生态村6个,县级生态村15个,使用沼气的农户1.5万户。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5000多亩,成为争创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之一。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加强了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首期日处理污水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对污染企业实行达标排放,加强了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实现污染源减量化、无害化。
5、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教育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深化了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了中小学校长公开竞聘制和教师全员聘用制;调整了学校布局和教育结构,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了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步伐,高中毛入学率达到71.7%;加强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薄弱学校和学校危房改造,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中小学严格实行了“一费制”,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加强了素质教育,深化了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加强了公共卫生救治体系和预防体系建设,加强了对食品卫生和安全的检查监督,建立了县疾控中心和传染病救治中心。人口计生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实施了计划生育“节育奖”等利益导向机制,实现了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56.4%,建立了城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实行了最低生活线保障制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7%以内。
 6、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
人民收入不断增加,居住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5年,在岗职工人均货币工资12631元,五年年均增长12.7%;农村人均纯收入3420元,五年年均增长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37亿元,比2000年增加8.12亿元。城镇化水平提高,由2000年的31.2%提高到2005年的36.3%,更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城镇居民现代生活文化文明。
7、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进行了县乡镇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实行了撤乡并镇并村,建立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改革了行政审批制度,减少了审批事项,简化了审批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政府服务职能。国有企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工业企业基本退出市场,粮食体制和文化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8、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发展
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进一步加强。民主进程稳步推进,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不断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加强。积极开展了“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等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成效明显,社会保持稳定。
(二)发展环境
目前我县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产业发展进入了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的初级结构转型阶段,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社会矛盾愈加突显。“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现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但机遇多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
1、发展的机遇
⑴从外部环境分析。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国际形势总体维持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世界经济将保持增长态势。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仍将会保持较快增长,政治保持稳定。我省加快经济结构升级转型,实行强县扩权,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鼓励和支持珠三角与山区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为我县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和宽松的外部环境,县域经济增长空间将进一步得到拓展。
⑵从县内环境看。一是政通人和。全县上下形成人心思进、心齐实干、勇于创新、发奋图强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氛围。二是经济基础不断增强。我县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效益农业不断发展,旅游业蓄势待发,为我县“十一五”发展打下了较好经济基础。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我县的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投资环境得到明显改变,为我县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是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县与东莞石龙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有利于发挥我县在土地资源较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便宜、生态环境良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寻求新的发展机会,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2、面临的挑战
⑴外部环境的挑战。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非关税壁垒的国际贸易保护和摩擦加剧,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在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市场制约因素进一步加大,市场竞争、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县时刻面临着“后无追兵”的严峻挑战。
⑵内部条件的制约。一是经济总量小,财力十分薄弱。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水平低,缺乏产业集群、优势产业和品牌产品,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三是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着投资、体制、人才、技术等因素制约,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后劲不强。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现代生态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实施“外向带动、科教兴县、特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坚持走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农业稳县、旅游旺县的发展路子,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步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建设绿色、和谐、富裕新始兴。
(二)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落实“五个统筹”,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大投资力度,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要求,加快发展科技型、环保型、效益型、创税型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特色,争创品牌产品,提高产业素质和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步伐。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投资规模三大突破,促进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建设现代生态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现代生态县建设“十年上台阶”目标,力争建成国家级生态县,进入较为宽裕型小康社会。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1.5番以上,达到29.43亿元。
2、具体目标
⑴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明显增大,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财政收入明显增加,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较大增强。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9.43亿元(按2005年价测算,下同),年均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6.37亿元、年均增长3%,第二产业13.76亿元、年均增长18.1%,第三产业9.3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000元(约合1600美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亿元,年均达到1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9250万元,年均增长12%;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21.6 
:46.8:31.6,进入工业化初期。
⑵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事业设施完善,教育事业发展,科技水平提高,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文化生活丰富,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保持100%,实现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基本普及高中;25岁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限达到10年。
⑶生态环境更加良好。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资源消耗明显降低,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进一步降低;森林覆盖率达到78%,村庄林木覆盖率达2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425万m3 ,年采伐限额控制在25万m3 内;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24.1%;生态公益林功能等级一、二类林比例达到85%;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绿地率达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m2以上;使用沼气的农户超过50%,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达标排放率达100%,县城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地表水水质保持二级或三级以上,大气环境质量不低于国家二级标准。 
⑷体制法制更加健全。推进经济社会领域深层次改革,建成比较完善和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完成社会领域管办分开、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的改革,初步形成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
 ⑸社会和谐明显增强。逐步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秩序和安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到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左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2.6万人和1.5万人。
⑹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让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居民收入明显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活水平达到较为宽裕型小康。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160元,年均增长4%;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低于40%;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达到2人。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必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围绕加快工业化、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社会和谐三大重点,努力完成九大任务。
(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十一五”时期,按照“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要求,以工业化为核心,坚持吸引外资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新机制,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以新型工业为主导、效益农业为基础、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经济格局,培育产业集群,争创品牌产品,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强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产业形态实现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
 1、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加速工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关键时期。必须把发展工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不动摇、坚持外资化的发展策略不动摇、坚持民营化的发展取向不动摇、坚持集约化发展不动摇、坚持品牌化的发展不动摇、坚持园区化发展不动摇,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发挥比较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迅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实现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转变,并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从根本上摆脱县域经济的困境。到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12.26亿元,年均增长18.3%,占GDP比重达到41.7%。

围绕做大做强工业,要加快工业发展的载体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积极引进“科技型、环保型、创税型”项目和产业,严格控制建设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及技术工艺落后、高能耗、高物耗、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严重的产业和产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资源型加工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电力、玩具、茧丝绸、电子、音像制品等产业做大做强;要实行扶优扶强,重点扶持茧丝绸等具有产品、技术、税源优势的产业和企业,鼓励支持金兴茧丝绸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实施兼并、收购和联合,扩大生产基地,发展优质蚕茧、提高厂丝等级、开发传统真丝绸及其工艺品,完善产业链;要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加快科技进步,实行引进与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企业办研发机构相结合、培养人才与吸纳人才相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和集约优势,尽快形成若干产值超1亿元、5亿元、10亿元,利税超1000万元、5000万元、甚至上亿元的企业或产业集群,尽快形成1—2个规模大、工艺装备水平先进、管理水平高、能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产品质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发展一批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形成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企业结构,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2、加快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时期,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做大做强烟、桑、菜、果效益农业,主攻面积规模,力推新品种和新技术,力求增加产量和提高质量,到2010年建立适宜种植烟叶的基本烟田制度,烟叶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烟叶收购达到15万担,跨入国家重点产烟区行列;蚕桑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蚕茧收购15万担。加快发展特色地方猪、土杂优质肉猪和优质瘦肉型猪,大力发展品质好、效益高的山地鸡,扩大优质渔业生产,积极发展庄园经济。
⑵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建设城南蔬菜、万亩优质蚕桑、优佰特生态科技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技术,建设尖背灌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增强现代农业示范带动作用。
⑶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省级金兴茧丝绸公司、市级烟草公司两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蔬菜、水果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加快发展放心、绿色、功能和特色食品工程,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重点培育几个有市场、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连结农户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快建立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技术、产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引导农民兴办各类专业技术和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和效益。
⑷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我县加快工业化进程相结合,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不合理限制,支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加强劳务市场的规范和管理,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水平。
⑸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一个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机制,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增加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推广、农业保险、农民技术培训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大力调减成本高、效益低的农产品生产,推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增创农产品名优品牌,不断提高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业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推广、市场开拓和金融服务等支持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强对农民的知识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推进技术、项目和产业化扶贫,加快贫困农户脱贫。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⑹加快乡村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开发、完善设施、有序推进的要求,以生态村镇建设为载体,加快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建设一批省级生态示范村镇和全国优美乡镇。加强对农村建房的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实行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加强对农村建筑市场的管理,推进“规划下乡、设计进村、管理到户”,引导农民按照规划和标准建设住宅,确保工程质量。加快农村道路、电力、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强农村治污保洁工作,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加强“空心旧村”改造,对“空心旧村”因地制宜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建设。
3、大力发展服务业
改善服务业发展环境,推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旅游业为龙头,改造提高生活型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就业能力,改变传统的生活型服务业长期占主导,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局面,全面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
⑴加快发展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三大服务业 
旅游业。加强旅游规划,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突出景区特色,提高旅游品位,增强旅游综合竞争力,打造始兴生态休闲旅游和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品牌,把始兴建成为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加快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车八岭、总甫温泉度假村、满堂客家大围、东湖坪客家民俗文化村、清化河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品位、特色的旅游项目。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掘和利用唐代名相张九龄、抗日名将张发奎两大本邑历史名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品位,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与各地旅游合作,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路网络,加快吃、住、行等旅游配套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开发旅游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做好旅游宣传、包装与推介,提高旅游知名度。到2010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00万元。
批发和零售业。全面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按照调整布局、优化结构、提高档次的要求,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城东农产品市场,改造城乡集贸市场;加强农产品的市场检测检疫、信息网络等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和组织,推进鲜活农产品实行连锁经营、进超市等现代流通形式,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展农产品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引导、鼓励方便居民生活的连锁企业向乡镇社区和农村居住区延伸,大力发展乡镇连锁经营和村级放心农家店,形成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大力推行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代理制、专业店、专卖店、货仓式大卖场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促进以网络商业为基础的新型业态的发展,走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的道路。
房地产业。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提高房地产设计、施工、管理水平,提高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质量和档次。推进住宅小区化、管理物业化,加快发展住宅小区,控制零星分散住宅建设,城东新区适当发展高档商品房,旧城区改造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发展物业管理,促进物业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继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落实住房货币分配政策。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有效调控房地产用地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供求的大体平衡,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的过快增长。培育和完善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发展房地产中介业务,积极推行住房按揭贷款消费,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搞活房地产市场。
⑵鼓励发展商务服务、物流生产服务业。发展规范法律、会计、审计、信息、咨询、租赁、广告、规划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招标代理、投资顾问等专业中介商务服务业,提升整体服务能力。以县城、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先进的物流企业,为客户提供采购、加工、包装、储运、配送及进出口代理等服务,提高流通效率。
 ⑶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新兴服务业。发展基础电信业企业,形成覆盖城乡的宽带多媒体信息传输网络。加快“网络到户,信息进村”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县、镇、村、户四级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大力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保健等公共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建设面向家庭用户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全社会的交互式信息服务体系。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建立科技资源信息平台和共享制度,大力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形成以优势企业、支柱产业、品牌产品为依托的科技服务体系。依托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服务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科技类民办企业,开展科技服务。
⑷改造提高餐饮旅馆、居民服务生活服务业。引导、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新建2—3家三星级以上酒店,全面提高酒店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挖掘和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名菜、风味小吃,发展规范快餐业,促进家庭餐饮服务社会化,全面提升餐饮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在社区发展与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养老、托幼、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等服务业,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建立新型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区管理机制。
⑸不断提高消费水平
改善居民的消费环境,鼓励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培养健康积极的消费方式,落实促进消费的信贷政策,调整优化消费结构,提升消费档次,扩大消费需求,加大居住、教育、文化、医疗保健、通讯、旅游、休闲娱乐、汽车等领域消费支出,提升生活质量,促进服务业发展。
(二)加快发展内外源型经济
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继续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外源型经济由小到大、内源型经济由弱变强的转变,形成内外源型经济并驾齐驱的新局面。
1、加快发展外源型经济
⑴创新利用外资的环境。进一步增强优化投资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坚持“三个一”的服务制度,坚持实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完善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原料、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一个“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生态最优美、人居最安全”和“低生产成本、低交易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四最四低”优良的投资环境,增创投资环境新优势,不断增强我县吸收外资的竞争力,努力开创我县吸引外资工作新局面。

⑵创新利用外资的策略。调整招商引资方式,在继续实行“走出去”和“引进来”、以商引商等招商方式的同时,推进新的招商模式,重点推行园区招商、项目招商、产业招商和网上招商等招商方式;加强与大珠三角政府及相关部门、企业、中介组织、商会之间的协作,共同搭建新的招商平台,形成企业集群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调整招商引资方向,坚持招商引资与促进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外资,鼓励支持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产,不断增大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内销比重;重点引进“科技型、环保型、创税型”项目和产业,控制引进不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项目,禁止引进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培育支柱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和提高,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创新招商引资的载体,充分利用省在资金、用地等方面支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政策,加快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园区内外电力、道路、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产业协作、产业配套能力的建设,加快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 
建立保税仓,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打造一流的招商载体,主动承接珠三角的新一轮产业升级转移,努力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⑶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加快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县内配套能力,提高加工贸易对我县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一般贸易。优化进口结构,增加急需的关键技术、重大设备、重要原材料的进口。
2、加快发展内源型经济
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进一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落实民营经济的扶持政策,强化政府服务,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实行同等待遇,民营经济在投资管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与外商投资企业一视同仁。放宽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支持民营资本采取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多种投资方式积极参与城乡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支持、引导和规范民营资本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的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领域,具备条件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可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的方式向民营企业出售产权或经营权。鼓励、引导民营资本投资资源深加工、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现代服务业;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形成“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和“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配套经济;鼓励民营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争创名牌产品;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使其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税收超50万元、若干税收超100万元、几个税收超500万元的民营企业。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服务创新,推进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积极开展创业服务,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提高民营企业素质,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三)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调整优化我县人口、经济布局,前瞻性、全方位地构建我县发展格局,加强区域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形成互为依托、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1、调整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根据我县的城镇总体规划,以及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现有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区域功能,优化空间结构,全县可划分三类主体功能区:
⑴重点开发区域。县城、中心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经济和人口集聚。但这类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必须严格控制不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的污染大的产业。
⑵严格控制的开发区域。依法设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以及温泉、自然景观、恐龙遗址等资源、旅游、动物、文物、地质保护区,由于其资源环境承载力脆弱,遭到破坏后难以恢复,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一切不符合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
⑶适度开发的区域。介于重点开发区域与严格控制开发区域之间,要因地制宜,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不宜建设严重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项目。
2、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
按照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产品和区域集聚,通过集中培育和扶持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来增强经济竞争力,实现集约发展。
⑴优化农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要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重点来抓,实现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烟叶以马市镇为核心产区,向太平镇、顿岗镇、澄江镇、沈所镇等扩展;蚕桑以罗坝镇为核心产区,向太平镇、城南镇、澄江镇、沈所镇等乡镇扩展;蔬菜以城南为核心产区,向沈所镇、顿岗镇、太平镇等扩展;水果以太平镇为核心产区,向城南镇、顿岗镇、罗坝镇、沈所镇等扩展;竹以太平镇为核心产区,向罗坝镇、澄江镇等扩展;商品林以隘子镇和司前镇为核心产区,向罗坝镇、太平镇、澄江镇等扩展。
⑵优化工业布局。工业企业原则上不分散布点,对全县工业区域布局和生产力空间布局及城乡一体化科学规划,按“东优、西进”的总体要求,以产业链条、产业方向、产品上下游为纽带,县城中心区、东部区坚持环保优先原则,高起点发展高新技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和环保型的工业;从县城中心区向县城西部区域,有层次、有梯度地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不同污染程度的工业企业。要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引导和推进工业入园建设和发展,决不能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新建工业项目进园率达到100%,形成一个与城镇总体规划、环保规划、交通规划等相协调,功能明确、结构合理的工业布局。
 ⑶优化服务业布局。县城按照城市功能定位,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马市、顿岗中心镇,要进一步发展商贸流通、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⑷规划建设两路经济带。制定韶关市曲江至南雄高速公路出口、韶赣铁路站场控制性城建规划,规划建设韶关市曲江至南  雄高速公路、韶赣铁路经济带,加快两路出口、站场,以及沿线旅游资源为重点的开发建设。
3、大力推进区域合作
紧紧抓住省支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创新建立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加快推进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加强与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承接其产业转移;加强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旅游、能源、原材料、劳务等合作,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合作新格局,实现共同发展。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加快以交通、能源、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我县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创建良好的投资硬环境,增强发展后劲。
1、加快交通建设坚持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合理布局,扩大路网规模,提高公路等级,发展现代运输方式,提高通达能力,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
⑴公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逐步建成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国道一级路为干线、县乡公路为基础的交通网络。新建韶关市曲江至南雄高速公路,积极做好湘深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国道和省道改造,提高县乡公路的技术等级,镇通行政村道路、镇通有条件的自然村道路实现硬底化,改革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增强公路抗灾能力。到201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44.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32公里,一级公路达到12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17.2公里,三级公路达到152.6公里,四级公路达到1030.9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62公里/百平方公里。
⑵铁路建设。协调、配合加快推进韶赣铁路建设工作,争取“十一五”建成通车,到2010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公里。

⑶站场建设。新建县城客货运中心和乡镇客运站、铁路站场。
⑷航道与口岸建设。浈江河始兴段整治为7级航道,通航能力达到50吨以上,新建始兴铁路口岸装卸点。
2、加快能源建设
坚持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电源与电网并举,建设与环境协调”的方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电力体系。
⑴电源建设。调整能源结构,合理开发小水电资源,改造提高小水电,积极发展新能源和热电联产,提高电力的保障能力。
⑵电网建设。加快电网建设,新建沙水、马市、罗坝三个110千伏变电站和澄江、深渡水两个35千伏输变电站,改造顿岗110千伏变电站,完成农网和城网建设与改造,形成以县城为负荷中心,以220千伏单回网输变电为骨架,以110千伏为主网,以35千伏输变站为基干网的电网体系,提高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
 3、加强水利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防旱并举,建立节约、优化、协调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
⑴加快城乡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合理确定各流域的防洪标准,加强防洪系统和设施建设,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现代化的三防指挥系统,建设城市防洪堤19.1公里,城市防洪工程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建设乡镇防洪堤46.6公里,乡镇防洪工程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加强河道综合治理,加强水库、山塘、堤坝的除险加固,确保安全运行,提高水库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水资源综合效益。
⑵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村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保障山区防洪、农村饮水、农业灌溉用水和农村水环境生态安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花山、凉口、尖背引水干渠,改造农田引水、排灌渠道,提高农田抗旱排涝能力。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解决6万农村人口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五)加快城镇发展
以建设现代生态城镇为导向,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促并进,突破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的局限性,按照“工业进园区、办公到行政区、商贸改造老城区、成片开发新城区”的思路,重点发展县城,加快发展马市和顿岗中心镇,增强县城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效应,促进人口、生产要素集聚,创建适宜居住和创业的良好环境,提高城镇化水平。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万人。
1、提高城镇规划管理水平。制定和严格执行详细控制性规划,坚决贯彻“先规划、再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和审批规定,加强城镇规划对城镇用地布局和功能的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等技术规范,不断提高城镇建筑整体、单体设计和施工水平,确保工程质量,依法加大城镇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活动的查处力度。加强马路市场、建筑工地、商铺、大排档、农贸市场等综合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城镇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2、实施经营城市战略。通过市场机制运作资本,推进城镇投资、建设和管理市场化。实行以地生财,盘活土地资本存量,要以项目为载体广泛筹集资金,公开拍卖城镇出租汽车、公共汽车等基础设施经营权和经营性土地的开发权、广告发布权、重要设施冠名权、线路经营权等,利用各种渠道发挥城镇无形资产的巨大潜力,多方面筹措城市建设资金,提高城镇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
3、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城区路桥网络,以及水、电、气等供应系统,加快县城墨江河一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发展公共交通,鼓励支持热电联产,积极发展工业和居民集中供气,加快城镇供排水工程建设,逐步实行雨污分流。搞好城区连片开发,加快行政新区建设,推进城东住宅区开发,通过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带动基础设施和商业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与改造。
4、继续推进旧城改造。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的要求,加快红旗中路、公教路、解放路、县城墨江南岸、城中村改造,依法依规处理好拆迁工作,关心和帮助贫困户解决好拆迁安置后的居住和生活,保护被拆迁户的合法利益。
5、提高城镇建筑水平。积极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文物古迹等,体现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提高城镇文化品位。树立精品意识,强化整体意识,注重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注重城镇标志性建筑以及生态、广场、公园、街景、雕塑等的设计与建设,建成具有特色的城镇景观。
6、大力开展城镇绿化和美化。增加城区绿色空间,城镇新区建设,要确保绿化用地,并做到同步到位;旧城改造也要千方百计留出空间用于绿化;城镇绿化既要重数量,又要重质量,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加大城镇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力度,倡导洁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努力营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使城镇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到2010年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绿地率达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m2以上。
7、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市政公用事业管理体制,逐步把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从政府的行政管理转变为产业经营,实现市政公用设施的有偿使用,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社会化、市场化。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行按固定住所为主要依据申报户口,鼓励农民进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并在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深化城镇建设投融资改革,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政府对公益性项目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城镇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优先发展教育,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人才和文化支持。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结构。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或产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企业或产业的科技水平。围绕优势产业、主导产品和重点领域,实施科技攻关。积极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进行联合和合作,形成产学研互动机制。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提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
⑵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快于财政收入增长,到2010年全县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3%。积极发展创业投资,拓宽创业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增强民间资本的创业动力。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科技生产力水平。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管,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申请发明专利,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研发成果,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加快教育现代化
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建立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

⑴推进教育全面发展。继续调整中小学校布局,规划建设以始兴中学为依托的教育城。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逐步推进全免费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以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优质普通高中建设,高中教育原则上集中在县城举办。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我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实行“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深化学制以及办学和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下岗工人和农民职业培训,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⑵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大力促进教育观念创新,树立素质教育和现代学校的教育观,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完善中小学校长公开竞聘和教师全员聘用制,逐步推行教育职员制度;建立健全以学校法人和学校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强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统筹协调,明确管理职责。调整政策和资金投向,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协调发展。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招生考试和学业评价制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⑶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多元化投入体制。财政优先保证教育需求,教育财政拨款达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改革和完善财政对教育投入的方式,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以及教育信息化和教学仪器“新装备工程”的扶持力度,支持公办非义务教育学校用非财政性资金扩大办学规模,鼓励各类企业增加职工教育和培训投入。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捐资办学。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增加学校建设经费投入。建立贫困家庭教育保障体系,建立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住宿生生活补助制度;实施技工学校智力扶贫工程;建立健全多渠道、规范管理的扶贫助学基金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设立教育基金和奖学金,支持教育事业,资助家庭困难学生,维护教育公平。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加大对教育经济活动的监督,保障教育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成长、创业、工作和生活的良好环境,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打造适宜干事创业的发展空间。加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加强人才工作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保障等体制机制。继续多渠道、多层次、宽领域筹措人才基金,建立健全灵活、合理、有效的用人和分配制度,构建事业性与利益性双重激励的人才动力机制。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管理人才、科技人才、乡土人才等培养和引进工程,积极吸引国内外专业人才、优秀人才,建设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伍。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科学有效的评聘制度。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
4、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二十一世纪的经济是文化经济,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是经济文化。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增强我县经济发展后劲和提高经济竞争力。
⑴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开,推动政府从“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转变。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政府以项目资助和政府采购方式为主保证必要投入,提高文化投入的绩效;鼓励社会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和其他形式的投入。加快文化市场法制建设,着力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完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实现文化市场统一行政执法,加强执法监督。
⑵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积极发掘、抢救、保护文物资源,加快满堂客家大围维修,建设恐龙遗址公园。调整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划建设新文化广场、九龄文化馆、科技馆等现代化、高品位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县、乡镇(街道)、村(居委会)三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提高文化设施覆盖率。政府投资主要投向文物保护、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优秀民间艺术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等领域。大力发展新闻谋体、群众文化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创建文化品牌、生产文化精品、造就文化名家。办好《韶关日报· 
始兴新闻》、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继续实施农村有线电视光纤联网工程,实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建设新广播电视中心,开展数据增值业务,全面推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工程。到2010年,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万户以上,完成3万户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程,实现数字化电视。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先进文化“进村入户”;积极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文化活动方式的创新;挖掘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客属文化、历史文化,创造更多更好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扶持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民间民俗艺术活动、艺术项目,支持民间艺术的传承及其资料的抢救和整理。 
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制定发展文化产业政策,引导文化产业发展,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放宽文化产业市场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国家允许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加快利用自然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以及民间民俗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快满堂客家大围、东湖坪民俗文化村等文化产业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和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建设新影剧院,促进影剧院向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合理规划书店建设,加快发展便民书店,通过现代经营方式,实现城镇社区、农村乡镇和较大自然村均有出版物销售或出租网点;大力发展科技文化结合型企业,加快发展印刷企业;强化政府对出版业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和净化出版业市场;开拓演出市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演艺业,鼓励社会投资演艺场所建设,发展一批健康文明的娱乐场所,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的需求;发展广电传媒、演艺娱乐、美术艺术等文化培训产业;挖掘地方民间传统娱乐形式。加强对娱乐歌舞场所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娱乐业整体层次,促进演艺娱乐业朝健康、规范、多元方向发展。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⑴创建资源节约的良好环境。加大资源节约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资源节约风尚。坚持“开源节流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实行资源综合开发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制度,建立企业资源节约责任制,广泛开展单位、学校、家庭节水节电节材节地行动。
⑵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方式,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约束得到有效缓解。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生态林业,继续发展农村“猪—沼—果(菜、桑)”等生态模式,推进“三绿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鼓励建设热电联产等低值燃料综合利用电厂,鼓励利用太阳能;大力发展环保空心砖,逐步淘汰禁止生产粘土实心砖,积极发展节能型住宅和公共建筑。大力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加快各项节能降耗技术的开发,加快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清洁生产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以企业为基础,园区为平台,绿色技术为支撑,建设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创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产业、园区,构筑循环经济体系。
⑶严格土地管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根据城乡建设发展的需要,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依法严格用地审批,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搞好土地开垦,开展马市镇1500亩土地整理、罗坝镇3000亩耕地易地开发。推进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土地资源中的作用,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范围,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经营性用地全面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必须按照政策规定处置国有企业改革中涉及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推进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征地补偿办法,严格按国家产业政策供地,严格执行国家用地定额标准,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和利用率,大力推进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
2、加强环境综合治理
⑴强化源头控制。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和考评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以及“三同时”和排污申报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多、水耗大、严重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项目,切实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产生。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的布局应与城镇规划和环境功能区相协调,避免对环境敏感目标、自然景观、生态脆弱地带、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等造成影响。严格控制新建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矿业、小水电开发等项目,禁止破坏性开采和掠夺性开采,对受破坏的耕地、植被,开采者必须负责复垦和恢复植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的竣工验收管理。加大环保投入,建立健全有利于环保治理和环保投入的机制,促进环保治理投入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强化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督执法管理。
⑵强化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保护,禁止在花山水库,以及地表水源Ⅰ—Ⅲ的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污染环境的工业生产设施和畜禽养殖场、垃圾处理(堆放)场、临江采石场等,确保饮用水安全;严禁非法河道采砂和临时设置废水排污口,加强对墨江河水的保护。强化生活污染治理,加大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生活污水要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回收,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综合控制城乡面源污染。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强造纸、化工、水泥等重污染企业“三废”治理,实行无害化处置和总量控制,对超标的排污企业依法实行限期治理,逾期不达标的,依法停业、关闭,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对医疗危险废物的管理,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设施,严格执行集中处置和转移联单制度。加强水土流失区、生态脆弱区、矿区等综合治理。严格执行机动车报废制度,加强城镇噪声、光电、机动车尾气污染管治。
 3、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⑴推进林业生态县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加快发展林业产业,提高林业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强林政管理,商品木材年采伐控制在5万立方米内,综合整治木材加工市场。加快林业产业化,加快发展造纸、林产化工、家具等产业。加快用材林商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造纸、苗木、药材、能源等商品林和经济林,建成50万亩速生丰产林、30万亩竹林、20万亩短期工业原料林、20万亩树脂、10万亩果茶药经济林,大力发展林纸、林材、林电一体化基地,提高用材林基地化供应比重。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强化物种资源的保护,完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龙斗斜、冷水迳、总甫等市县级自然保护区,到2010年全县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3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4.1%。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建设以生态公益林为主体的水资源和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加强生态绿色屏障建设,切实保护好水源涵养林,实行以林养电,建成66.8万亩高效生态公益林体系,其中一类生态公益林达到40%、二类生态公益林达到45%,加强生态公益林的管护,加强绿色通道、珠江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加强林业基础设施、林业公安、林业防火等建设。
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加强农业生态功能区保护、名特优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和农业近缘野生生物种资源保护,加快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农业环境监测预警。
 4、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进一步普及公民生态和环保文化知识,加强绿色文明宣传教育,推进生态示范村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等建设,倡导绿色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倡导生态文明,提高公民的生态和环保意识。
 (八)加快建设和谐始兴
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和文明法治水平,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建设和谐始兴。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⑴努力扩大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快工业化,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失业登记、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就业准入、劳动工资等政策,优化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和体制环境,逐步实行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脱钩,与缴纳社会保险费挂钩,可在就业常住地享受的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加强技能型劳动力培养,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快完善劳动关系的调解仲裁机制,逐步完善企业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强劳动保障执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外来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关心外来员工的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依法维护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将所有企业从业人员,重点是非公有制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以及失地农民、流动劳动力等纳入社会保险范围。继续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纳入省级统筹,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纳入市级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优抚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建立优待和城乡低保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教育资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其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建立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商业保险。依法加大社会保险的征缴力度,强化基金管理,保障参保人利益。
2、加强卫生体育和人口工作
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高我县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和预防保健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卫生资源相结合,加强公益性医疗机构建设,支持和引导民营医院发展,引导社会投资服务能力较弱的医疗美容、康复、老年病、慢性病护理等医疗项目,吸收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公立医院的改造改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医疗服务多样化、结构合理、适度竞争的医疗服务市场和医疗服务要素市场。加强农村、学校的卫生防疫工作,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卫生医疗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5%。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妇幼卫生保健,努力完成初级卫生保健第二个十年规划目标。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和医疗服务市场。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健康教育和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环境。
⑵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和层级管理责任制,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数量,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积极推进优生优育,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加快人口的有序迁移和流动,加大城区人口计生管理工作力度,实现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管理模式。切实落实好农村独生子女户和纯生二女结扎户优待制度,建立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建立严格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监控制度,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平衡。抓好队伍建设,增强依法行政能力,提高依法管理水平。重视人口老龄化,建设老年人综合服务设施,积极发展老龄事业。继续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⑶发展体育事业。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建设新体育中心,建设三个中心镇全民健身广场,积极开展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老年体育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积极扩大和引导群众进行健康的体育消费,培育体育休闲、竞赛表演等体育市场。
3、保障公共安全
⑴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以提高政府依法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为目标,建立和完善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相衔接,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指挥管理体系。加快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灾害监测、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完善灾害救助机制,促进社会捐助制度建立,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加强动植物病虫害、疫情监测和测报,建立健全动物疫情信息系统、疫病防疫体系。提高对灾害天气、地震的综合监测水平和预报能力,城镇新建、改建工程设防烈度应达到国家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规定,建立健全预防控制体系。
⑵加强安全监管。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以业主为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守土有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切实加强政府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加快技术、设备、工艺的更新换代,开展对交通、水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火灾、矿区等多发行业和领域进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努力消除事故的隐患。加强对农产品、食品、药品、餐饮等安全生产和市场监管,重点监管好农业种养、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确保食品放心工程全面落实,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协调机制,进一步推进食品药品、餐饮安全信用建设,建立食品、药品、餐饮安全监管工作长效机制。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确保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提高全民的安全生产意识,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的行政执法,依法查处各类事故。
⑶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健全地方粮食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建立健全粮食预测预警体系和机制,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广泛开展以城乡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和外来人口管理等为重点的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建立综合管理机构,实现从单一执法到综合执法,从随机管理到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到长效管理的转变。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大对各类不安定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力度,提高安全防控能力。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开展创建“和谐平安社区”活动。
 ⑸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贯彻执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加强国防组织体系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做好“拥军优属、拥军爱民”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4、维护社会公平
⑴逐步缩小收入差距。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支出,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逐步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⑵加强扶助弱势困难群体。提高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支出,实行救助为主、优惠减免和救助结合,完善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制度。加强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康复、上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5、建设文明社会
深入开展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广泛开展文明城镇、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社区等各种形式的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加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全面提高公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
6、建设法治社会
⑴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和侨务政策,加强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建章立制,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提高政府的立法质量。加强村民自治,推进乡镇民主选举。加强法律监督,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⑵推进依法治县。广泛开展全民普及法律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增强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形成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良好社会风貌。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加强政府依法行政,做到行使权利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加快司法改革,从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综合执法试点,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和行政执法绩效评估制度,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加强公务人员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质,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九)加快体制创新
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领域深层次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
 1、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监督、跟踪反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实现决策权力和决策责任相统一。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和政社分开,把经济工作重点转变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上来。加强和完善经济运行监测调节、中长期规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土地政策等政府调控手段,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精简审批事项,严格执行、充分利用省市扩大县级管理权限的政策,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加快建设电子政务进程,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推行“网上并联审批”,推进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加强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完善公务员激励约束机制。
2、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投资自主权。及时传导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为投资者提供投资资讯服务。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推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理建设制度,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投资监督,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
3、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深化公共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及其收益统一管理。完善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科学性和透明度。建立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县级预算单位要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和政府采购中介机构的运作,扩大采购范围,提高政府采购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政府采购管理的效率。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发展。加强人员编制管理,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数增长,推进事业单位财政经费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提高理财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对政府债务的管理,建立政府债务报告制度和风险评价预警体系,健全政府债务监管机制,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建立完善多层次、全方位、全过程、高效能的财政监督机制,健全财政系统内部循环监督体系,加大人大、审计的监督力度,有效提高财政监督水平,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4、深化企事业单位改革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对行政性事业单位,逐步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关;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在精简机构的基础上,加大政府的资金扶持;对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转制,进入市场。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社会事业投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的经费支持和保障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管。继续推进国有工业、商业企业改革,实现国有劣势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建立国有企业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制度。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国有资产产权交易行为。
5、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发展规范土地、劳动力、人才、技术、产权交易、有形建筑等市场。强化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保护公平竞争,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加强物价监管,保持市场物价总体水平的基本稳定。以完善信 四、加强重点项目建设项目是实施规划的重要载体,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我县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活民间投资,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和上级的资金支持,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规划建设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能支撑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抓紧做好用地、资金、立项等前期工作,建立重点建设项目工作新机制,切实加强重点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十一五”期间,我县规划重点建设“十大工程”78个项目,规划总投资83.02亿元,其中“十一五”规划投资79.21亿元;规划重点预备项目1个。
(一)交通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交通项目8个,规划总投资32.98亿元,其中“十一五”规划投资32.98亿元。主要建设韶关市曲江至南雄高速公路、G323线改造、县城至顿岗一级路改造等项目。
(二)能源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的能源项目8个,规划总投资9.29亿元,其中“十一五”规划投资9.29亿元。重点建设110KV输变电工程、35KV输变电工程、电网改造工程等项目。
(三)水利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的水利项目8个,规划总投资3.99亿元,其中“十一五”规划投资3.47亿元。重点建设尖背水库安全加固工程、凉口灌区加固配套工程、城市防洪堤等项目
(四)农业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的农业项目11个,规划总投资2.05亿元,其中“十一五”规划投资2.03亿元。重点是自然保护区扩建、万亩优质蚕桑基地、低产林改造等项目。
(五)工业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的工业项目10个,规划总投资5.26亿元,其中“十一五”规划投资5.18亿元。重点建设同高纺织厂、建滔三期工程、比美高工业、标准汽车马达厂等项目。
(六)旅游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旅游项目7个,规划总投资7.92亿元,其中“十一五”规划投资5.59亿元。重点建设车八岭旅游综合开发、总甫综合旅游开发、满堂客家大围旅游开发、东湖坪客家民俗文化村等项目。
(七)社会事业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的社会事业项目9个,规划总投资2.2亿元,其中“十一五”规划投资1.84亿元。重点是中小学布局调整、始兴县急救中心、始兴影剧院改造、广播电视中心、新体育中心和满堂客家大围维修等项目。
(八)城乡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的城建项目11个,规划总投资5.28亿元,其中“十一五”规划投资5.28亿元。重点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墨江广场、红旗中路旧城改造等项目。
(九)园区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工业园区项目4个,规划总投资13.68亿元,其中“十一五”规划投资13.18亿元。重点建设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宝石工业园、民营科技工业园和东湖坪工业园。
                        (十)环保项目
                        
                          “十一五”期间规划重点建设环保项目2个,规划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十一五”规划投资3500万元。重点建设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垃圾无害化处理场。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