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镇“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镇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维稳、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取得进展;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取得明显成效。全镇生产总值达到2.7亿元,年均增长6.5%,其中一产1.9亿元、二产0.5亿元、三产0.3亿元,分别增长6.5%、6.8%和6.3 %。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6151元,年均递增6.4%;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
三、发展定位
广东无公害蔬菜产业基地;始兴农村人居环境示范镇;新型农村文化产业镇;生态休闲观光基地、玲珑文化。
四、工作措施
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与产业基地建设,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健全农业服务体系,逐步提升产业化水平。
(一)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1、培强壮大龙头企业。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立足资源比较优势,强化基地建设,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和培育一批种养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组织和企业,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向高水平、高档次发展,积极研究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接轨机制,带动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增收。重点支持建设以古塘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产品加工业,以石桥头养猪专业合作社为龙头的养猪业,以美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的蔬菜产业。
2、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为打消农民在合作社建设方面的顾虑,以宣传发动、培训技能、学习法律法规为突破口,加大宣传力度,结合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积极组建专业合作社,鼓励广大社员放心、大胆开展工作,充分调动各村的农户及流通经纪人进合作社,想办法、出主意、找信息、谋发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信心的决心, 为城南的蔬菜产业找出一条新路子,打造蔬菜专业镇。努力营造关心支持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舆论氛围,消除农民的种种顾虑,坚定群众参与合作社的信心。通过“农村能人大户+农户”的能人带动型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生产,发挥一个组织带活一个产业,一个协会带富一片群众的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突出抓住“一乡一品”的辐射优势,全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坚持“自愿、民主、互助、平等”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发挥合作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连接基地、农户与市场的多种服务功能,结成紧密的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合作组织,使农民的农产品种植和销售有坚强的后盾,以此带动、带活农产品的加工业。
3、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抓好农业设施设备、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工作,研究节水灌溉、保鲜储运和科学饲养技术,依靠科技改造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强化农民职业培训、农业信息、农技推广等工程建设,完善畜禽防疫检疫服务体系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农村经济、科技、信息等中介服务组织,促进农业服务专业化、系列化。
(二)以生态休闲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依托合作社、流通协会等农民专业组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发展模式方面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养殖业等为主,发展壮大现有家庭式的手作坊以及蔬菜、瓜果类“订单农业”,招商引导发展一批新型的农产品加工业,力争每年新引进1-2个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2、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休闲观光产业。以周前休闲小公园、新村老年休闲中心为基础,以休闲度假为重点,以乡村农家乐、农庄为亮点,加快休闲经济发展。加大胆源大坑山冰糖桔、椪柑,胆源绿为公司“拿比特”西瓜、网纹瓜、火龙果的宣传促销力度,做精做美设计包装,提高商品档次;完善东南生态园,提高服务水平,打响生态休闲品牌。
3、发展新型服务业。充分利用我镇特有的地理优势,依托两座大桥和金润大酒店的兴建以及城南新区的开发。一是积极发展新型服务业、房地产业,以高档商品房和拆迁安置房为重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房地产开发市场体系、管理体系,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二是社区服务。通过多元投入、政府扶持、社区动员、居民共助的建设形式,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形成比较健全的社区服务体系,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创办社区服务。三是信息产业。全力推进信息化进程,完善信息网络功能,扩大网络覆盖范围。
4、完善项目招商机制。突出抓好旅游开发、城镇建设、农业产业化招商工作机制,加强领导,强化协调,促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继续实行领导包联责任制,加快项目进度,确保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食品加工、房地产等项目的运作和实施,力争每年完成2个投资上百万元的项目,持续稳定地拉动镇域经济发展。
(三)科学规划城镇建设,加快城南社区发展
我镇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下,将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进行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打造好城南新区。在“十二五”期间,顺应发展趋势,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拉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抓,坚持城乡镇一体化发展;立足现有资源,充分挖掘潜在优势,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辐射带动力,逐步将我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态型乡镇。
(四)筑牢平安创建基石,打造和谐平安城南
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和信访工作力度,坚持抓好依法治镇,依法治村工作。巩固“平安乡镇”创建成果,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及时地解决各类矛盾和隐患,大力推进长效机制建设,构筑严密的治安防范体系,确保一方稳定和平安,建设“和谐城南”。一是深化调解工作;二是实行接访制度;三是深化治安防控工作;四是深化外来人口管理工作;五是深化法律服务工作;六是深化安置帮教工作;七是深化社会保障工作;八是深化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强化工作责任,实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安全生产重要地位,强化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初步建立起安全生产长效监管机制;九是进一步认真落实了稳定工作责任制,完善领导包案责任制和群防群治网络体系,积极主动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十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五)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打造宜人居住环境
以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工作为契机,配合县委、县政府实施的乡村“清洁美”工程,提高全民环保卫生意识,确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优化我镇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和文化各项事业的稳步协调发展。以生态城镇建设为核心,继续整治村庄环境。以文明生态村、文明小康村为标准,从治理散、小、乱和脏、乱、差入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1、一村一氧化池,全面启动“治污保洁”工程。在每个村选一个村小组作为生活污水氧化池试点,充分利用村庄现有天然池塘或河边天然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争取在三年时间里实现全镇各村小组都拥有一个污水氧化池。
2、实现人畜分居。改变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村的突破口是解决人畜共居问题。人畜共居既不科学,又不卫生,为此,规划新建农村厨房、畜圈、厕所和院坝,实现人畜分居,建好“一圈一厕一路一坝”和绿化美化,使村庄规范、宽敞、清洁。努力打造一批规划有序、环境整洁、村风文明的示范村。
(六)规范农村宅基管理,大力整治空心村庄
为切实加大“空心村”治理力度,加强和规范农村宅基管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把空心村整治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惠民工程。努力实现政府、群众双赢的好局面。把群众基础好,治理成效明显的石桥头村、皇沙张屋作为全镇的“空心村”治理典型村,并继续完善新建村的亮化、美化、绿化工作。进行“空心村”改造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2011年要在全镇全面推行,每个行政村至少选择1个“空心村”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制定“空心村”治理规划,按照农村村民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法律规定,坚持建新房拆旧房的原则,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拟定治理规划。通过村庄整理或局部整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从而达到美化农村面貌,改善农民人居环境,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的目的。
(七)发挥特色民间文艺,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艺术资源,营造具有城南特色文化氛围,加大对文化公用事业的扶持力度,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文化、体育设施陈旧和严重不足的状况,开展面向群众的公益性文体事业,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健康有益的休闲、娱乐和学习场所。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推进体育事业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探索文化站的发展模式,壮大我镇的文化事业,打响城南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实现全镇文化“五个一”,即一支文艺宣传队伍、一间农家书屋、一文化阵地,一个休闲活动场所、一笔专项文艺基金,使这“五个一”发挥最大效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城南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