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于印发《广东省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30)年文本》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广东省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30)年文本》已经2020年3月25日县政府十五届第5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始兴县人民政府

  2020年3月25日

广东省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20192030年)文本

编制单位: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二〇二〇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

  第二节 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规划范围

  第四节 规划时间

  第五节 规划目标

  第六节 指标体系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构建生态空间体系,建设绿色始兴

  第二节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低碳始兴

  第三节 构建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美丽始兴

  第四节 构建生态生活体系,建设宜居始兴

  第五节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人文始兴

  第六节 构建生态制度体系,建设法治始兴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第二节 制度保障

  第三节 机制保障

  第四节 资金保障

  第五节 技术保障

  第六节 人才保障

  第七节 舆论保障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十九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头等大事。

  广东始兴,坐落于南岭南麓,古人曾以“此地兴旺,周而复始”而命名为始兴,自古著称为“古之福地”,岭南交通要冲,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当前,始兴正值大力发展南岭特色生态经济,打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县,韶关东部旅游服务中心,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切实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家、省、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精神、新任务、新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总结回顾始兴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编制《广东省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9—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将作为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重要文件,指导始兴县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始兴模式,努力将始兴县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一章 基础与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明显

  始兴,位于广东北部,连接珠三角、长三角两大经济圈,联通湘粤赣三省,向北辐射赣、湘至长三角,往南辐射珠三角至港、澳。韶赣高速、武深高速、赣韶铁路等多条交通网络贯穿全境,50分钟到达韶关高铁站,3小时直达广州深圳,是广东北大门的重要交通辐射枢纽。

  二、自然资源丰富

  始兴县森林覆盖率达77.74%,现有林业用地259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95.06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6.7%;商品林163.94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3.3%;活立木总蓄积量1437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材5万立方米。

  始兴境内河流主要有浈江、墨江、澄江,水系发达,水电蕴藏总量达13.68万千瓦,人均拥有水资源总量为7361立方米,远远高于全省人均拥有的水资源总量。全县已建成水电站217座,年均发电量3亿千瓦时,水电资源丰富。主要矿产有钨、锡、铋、铝、铅、锌、铜、黄金等8种有色金属,其中以钨矿储量最多;有石英、莹石、绿柱石、钾长石、花岗石、瓷土、稀土、高岭土、煤炭等多种非金属矿,已探明的石英矿储量约16万吨,萤石矿储量约25万吨,钾长石储量约16万吨。

  三、生态环境优良

  始兴生态环境优美,县域生态环境质量日趋良好。2018年全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1%,地表水和江河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全县林地总面积175716.11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7.74%,建成自然保护区3个,建成省级森林公园1个,县级森林公园2个,镇级森林公园8个,湿地公园1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高达49%,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2平方米。2017年全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7.8,位于全省前列。

  四、阶段成效显著

  始兴是“中国最美小城”“中国绿色名县”“广东省山区县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争创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县”“全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示范县”“国家林业综合发展示范县”“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生态发展试点县”“广东省首个生态县建设示范县”。2017,始兴被评为“广东省县级文明城市”。2018年,始兴被列为全省首个森林城市创建试点县、“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荣获全省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第一名。

  近年来,始兴把生态示范创建作为载体,不断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示范乡镇9个、市级森林生态示范乡镇8个,省级生态村(园)8个,省、市级生态示范村59个,省级名镇1个、名村4个,全县生态示范创建工作走在全省山区县的前列。

  五、增长动能转换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实施,揭开了始兴绿色崛起的序幕,始兴先后引进了一批特色鲜明、规模效益较好的产业项目,办公文具、电子、机械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中心,带动沙水、东湖坪、马市、江口、黄花园等工业片区齐头并进的“一园五片区”工业发展格局,工业企业不断转型升级。

  始兴是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枇杷之乡”“中国石斛之乡”,形成“优质稻、优质蔬菜、特色水果、蚕桑、烟叶”等五大主导产业,全县“三品”认证的农产品累计237个、省级名牌产品19个、名特优新品牌18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农业产品逐步迈向中高端。

  始兴境内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曾荣获“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中国围楼文化之乡”等称号,拥有“中国魅力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以及“中国最具魅力自驾游目的地”等多张国字号名片,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一批民宿度假村、度假小镇、健康小镇、温泉小镇等温泉旅游项目落户始兴,服务业得到蓬勃发展。

  第二节 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

  一、土地利用效率较低

  始兴县人均拥有农业用地面积为0.866公顷(农、林、牧、渔、水利等用地),但农业产业结构有的地方不合理,农业用地产值偏低、商品率低、效益较差,尚未能够建立合理的地域生产结构,劳动生产率仍属不高。部分乡镇、村建设用地存在着不合理利用和浪费现象,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规划性。有部分的自然村内有旧宅基地未改造利用而新规划区又外延占用耕地。县内工商业基础较薄弱,农产品不能达到大部分就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待发展与提高。

  二、产业结构调整遇阻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市场需求疲软、招商引资困难、企业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不强等的影响和制约,始兴县工业化步伐减慢,生产性服务发展滞后,现代农业发展不快,旅游业发展缓慢,推进始兴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更趋紧迫,也更为困难。

  三、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始兴县是全省1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随着国家和省生态功能区产业政策的实施,产业的准入门槛将更加严格,这将对始兴县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制约。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期望越来越高,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相关约束政策越来越紧,始兴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治理的压力将增大,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将更强。

  四、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世界经济环境仍然比较复杂,全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受之影响,始兴县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财政状况仍然紧张,财政刚性支出压力明显增大,债务风险上升,投资增长乏力,消费需求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实体经济风险和财政金融风险相互交织,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坚持民生为本、城乡统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镇建设模式,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努力打造一个生态经济高效、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生活和谐、生态文化昌盛、生态制度完善的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最新理念为方针,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思想,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以建设美丽始兴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以促进传统经济与社会的生态转型为导向,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环境安全体系为重点,努力将始兴县打造为绿色发展引领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目标倒推,厘清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将“倒推”与“顺推”相结合,制定既具战略指导意义,又具较强操作性的规划措施。

  二、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在国土空间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要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用地规划、人口布局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均不能与生态保护相冲突,同时要注重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益,以绿色发展的理念统领全局。

  三、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以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中的示范县指标作为规划考核指标,重点针对始兴县仍未达标的指标提出相应规划措施,对于已达标的指标也制定相应提升措施,全面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四、标准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标准化与特色化相结合,编制既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主要指标要求,又符合始兴县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现状,突出体现始兴县独特生态资源禀赋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五、政府主导与全民行动相结合的原则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统筹辖区内相关资源,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充分发挥公众在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与支持社会各界参与创建生态文明的各项活动,开创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紧密结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第三节 规划范围

  韶关市始兴县所辖范围,包括始兴县全部的陆域、水域,总面积2174平方公里,现辖太平、马市、顿岗、罗坝、城南、沈所、司前、隘子、澄江等9个镇和深渡水瑶族乡,以及14个居委会、113个村民委员会。

  第四节 规划时间

  规划基准年为2018年,规划近期为2019-2020年,中远期为2021-2030年。

  第五节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始兴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全面建设区域生态文明,着力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国土空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繁荣生态文化,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稳抓国家公园及生态特区定位,着力培育壮大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信息及现代服务、清洁能源等六大产业;建成以循环高效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以节约集约为基础的资源保障体系,以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以生态网架为支撑的生态安全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人居体系,以古今文化与生态文明融合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体系,创建成一个空间生态优化、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生活生态和谐、文化生态昌盛、制度生态完善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阶段目标

  近期目标(2019-2020年):不合理的用地类型的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生态保护红线完成划定;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资源节约与污染节能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度;优化产业结构,生态产业所占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改善,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制度体系初步确立,基本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各项目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中远期目标(2021-203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形成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区域逐步调整;建成区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加高效,产业结构优化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河涌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土地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全县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文明重要机制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落实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等关键政策。建成开放程度高、核心竞争力强、创新发展快、生态环境优、经济社会效益好、群众基础高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六节 指标体系

  依据以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中的示范县指标作为规划参考指标,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体系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个方面设置32项建设指标。具体指标体系见专栏1。

专栏1广东省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体系

领域

任务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值

指标

属性

现状值

(2018年)

达标

情况

近期目标

(2019-2020年)

远期目标

(2021-2030年)

责任部门

(一)

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

1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

制定实施

约束性

启动编制

-

制定实施

制定实施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各成员单位

2

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目标任务部署情况

-

有效开展

约束性

有效开展

达标

有效开展

有效开展

县委办、县府办

3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的比例

%

≥20

约束性

63

达标

65

68

县委组织部、各乡镇

4

河长制

-

全面实施

约束性

全面实施

达标

全面实施

全面实施

县水务局、县、镇、村三级河长

5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率

%

100

约束性

100

达标

100

100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

6

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开展

参考性

开展

达标

开展

开展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7

环境空气质量

优良天数比例

PM2.5浓度下降幅度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完成考核目标

达标

完成考核目标

完成考核目标

县住管局、县公安局、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县交运局、县农业农村局

8

水环境质量

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提高幅度

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

黑臭水体消除比例

%

完成上级规定的考核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完成考核目标

达标

完成考核目标

完成考核目标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县水务局、县住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住管局、各乡镇

(三)

生态系统保护

9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其他地区

%

≥60

约束性

87.8

达标

87.8

90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

10

林草覆盖率

山区

%

≥60

参考性

77.3

达标

77.5

77.7

县林业局

11

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

外来物种入侵

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

%

-

%

≥95

不明显

不降低

参考性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达标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100%

不明显

不降低

县林业局

(四)

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12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

%

100

约束性

100

达标

100

100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县卫健局、县工业园区管委会

13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

建立

参考性

建立

达标

建立

建立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农业农村局

14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

建立

约束性

建立

达标

建立

建立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

(五)

空间格局优化

15

自然生态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

-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约束性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达标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县林业局、县自然资源局

16

河湖岸线保护率

%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参考性

-

达标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完成上级管控目标

县水务局

(六)

资源节约与利用

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持续改善

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持续改善

县发改局、县工信局

1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

约束性

192.82 m3/万元;持续改善

未达标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持续改善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持续改善

县水务局、县统计局

19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

%

≥4.5

参考性

5.56%

达标

≥4.5

≥5

县自然资源局、县统计局

(七)

产业循环发展

20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秸秆综合利用率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农膜回收利用率

%

≥90

≥75

≥80

参考性

85.36

72.61

81.6

-

≥90

≥75

≥80

≥95

≥80

≥85

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

2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80

参考性

-

-

≥80

≥90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县工信局

(八)

人居环境改善

22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

%

100

约束性

100

达标

100

100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各乡镇

23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100

约束性

90

-

100

100

县水务局、县卫健局、各乡镇

24

城镇污水处理率

%

县≥85

约束性

90

达标

90

95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各乡镇

25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县≥80

约束性

100

达标

100

100

县住管局、各乡镇

26

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

%

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

约束性

99.7

达标

99.7

99.8

县农业农村局

(九)

生活

方式

绿色化

27

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

≥50

参考性

52.69

达标

≥50

≥55

县住管局、各乡镇

28

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

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行动

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储运

-

实施

参考性

实施

达标

实施

实施

县住管局、各乡镇

29

政府绿色采购比例

%

≥80

约束性

100

达标

100

100

县财政局

(十)

观念意识普及

30

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

%

100

参考性

100

达标

100

100

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

31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

%

≥80

参考性

-

-

≥90

≥95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

32

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

%

≥80

参考性

-

-

≥90

≥95

市生态环境局始兴分局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构建生态空间体系,建设绿色始兴

  一、坚守生态空间底线,强化管控措施

  (一)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坚守生态空间底线

  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2020年前,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并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严厉查处生态保护红线内违法建设行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建设用地清退和生态修复,逐步科学合理有序引导红线内原住民搬离生态红线。

  (二)严守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数量、质量双重红线,确保耕地红线内面积不减少,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将省、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和改造任务层层分解,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明确耕地保护的目标任务、保护措施,保障永久基本农田数量,提高永久基本农田质量。

  推广有机、绿色农产品种植,鼓励使用生物有机肥,降低土壤危害,避免过度开发。加强绿色有机食品系列认证,打造农产品始兴品牌,到2025年,确保有机、绿色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50%。

  (三)提高科学性,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科学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在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强化底线约束,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治,量水而行,保护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坚持区域协调,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着力完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延续历史文脉,加强风貌管控,突出地域特色。

  (四)划定环境管控单元,制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综合集成始兴县生态保护红线及生态空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管控区域,衔接行政边界,2020年协助市生态环境局划定始兴县优先保护、重点管控和一般管控三类环境综合管理单元,明确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准入、限制和禁止环境要求,建立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提出明确的管控措施。

  二、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价值

  (一)优化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尊重和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修复和链接生态网络,串联和传承人文景观,构筑一个自然、高效、多类型、多功能、多层级、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绿色网络系统,形成“一心、多廊、九星、多点、多片”的生态安全结构。

  一心:以太平镇中心城区绿化为主体的始兴县生态城区建设。

  多廊:加强浈江、墨江两岸滨水绿化与主要交通干线道路绿化,形成贯穿全县的轴线体系。

  九星:以始兴县下辖各镇建成区为核心的生态镇区建设。

  多点:以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示范点为核心的生态乡村建设。

  多片:着力打造以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刘张家山省级森林公园、始兴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将军栋县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片区,以丹凤山公园和墨江生态廊道为主体的近郊森林体验片区,以北部山体为主体的北部生态屏障片区,以中古坑健康小镇为核心的森林康养片区,以龙斗輋旅游景区为核心的生态旅游观光片区。

  (二)优化中心城区绿地空间

  着力构建“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打造“四心六带”(四心:指宝塔山公园、丹凤山公园、罗围湿地公园以及城南湿地公园形成的城市绿心;六带:指四条南北向、两条东西向绿带)的城区绿地空间。

  三、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品质

  (一)优化城市空间,打造特色最美小城

  全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着力补齐中心城区功能短板,夯实城市基础配套,持续提升城区品质,彰显“全国最美小城”的独特魅力,形成“一心四区一轴”城市空间布局。

  “一心”:是指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中心,主要发展行政办公、商业服务、医疗、教育、商务、休闲娱乐等功能,建设形成具有较大规模、较强的集聚力与辐射力的综合服务中心。

  “四区”:依托城东片区临近武深高速及其连接线直通沙水工业园区的优势,按照“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理念,加快城东片区空间和产业结构一体化发展,打造“产城共建区”;充分利用城南片区得天独厚的“望山见水”风貌特色,抓好湿地公园建设和旧城镇、旧村庄更新改造,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创建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滨江生态休闲与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沈所围、宝塔岭及东湖坪客家民宿村等旅游资源,做大做精做特文旅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建成粤北文旅最佳体验地,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打通城北站前路与G323线、新S343线连接线,抓好火车站货场、物流园区建设,形成商贸物流枢纽,打造“商贸物流核心区”。

  “一轴”:是指沿墨江展开的城市发展轴,东西向沿墨江两岸的沿江路联系各组团的发展轴;同时依托墨江,沿岸布局公共建筑、广场以及其他文化休闲、娱乐设施,塑造墨江文化长廊,形成东西向的发展轴线,是引导房地产业发展、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的发展轴线。

  (二)优化产业空间,提升产业集聚效应

  坚持质量引领发展,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重要集聚区。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一镇一业”、“一镇多品”、“一村一品”,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乡镇发展。形成以太平镇(有机沙田柚、有机杨梅、贡柑、枇杷等水果)、马市镇(黄烟、优质水稻)、顿岗镇(马蹄)、城南镇(有机蔬菜)、沈所镇(茶叶、生姜、水稻、柑橘)、罗坝镇(桑蚕)、澄江镇(有机蔬菜、有机水果、优质水稻)、深渡水瑶族乡(土鸡、蜂蜜、灵芝、香菇、木耳、中草药、水果)、隘子镇(食用菌、米粉)、司前镇(香菇、灵芝、中草药)的农业产业布局。

  优化工业产业布局,大力推进沙水工业园(粤北最大的电子机械生产基地),江口工业园(广东省最大的合金车模生产基地),黄花园工业园(粤北微型马达研发中心),东湖坪工业园(广东省最大的办公文具中心),马市工业园(粤北最大的覆铜板生产基地)等园区建设,促进三区(园区、城区、景区)在空间布局上的协调互动。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构建“一环、二心、三带、四廊、五区、十组团”始兴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产业格局,通过“城市城镇+旅游”、“乡村+旅游”、“产业+旅游”、“道路+旅游”,形成“核心资源景区点+产业”的旅游相关产业集聚区的空间格局。

  四、注重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功能

  (一)大力推进荒山绿化修复

  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推进荒山绿化修复,选择土层深厚、坡度平缓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地段,实现集中连片、成规模营造混交林;立地条件较差的宜林地段,采取穴状整地的方式进行人工造林。到2025年,完成荒山绿化造林面积726.66hm2

  (二)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与矿山生态修复

  加强自然山体水土流失治理,积极推进崩岗、无业主裸露山体与边坡的整治;大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恢复植被,逐步恢复山体生态功能,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三)大力推进红砂岭综合治理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以山为对象,水为纽带,林、田、草为措置,大力推进我县红砂岭综合治理,建立灌溉、涵养为一体的生态修复系统。2021年6月完成马市镇红砂岭综合治理工程。

  五、加强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一)保护珍稀动植物

  开展全县物种资源普查,明确珍稀动植物等重点保护物种现状,并形成物种资源数据库。根据普查结果,科学制定重点物种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及配套管理体系,重点加强区域分级保护对策,制定重点物种保护管理制度。

  以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其他各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生态保护区为基础,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建设,完善生物多样性的调查、评估、监测、监管和预警能力,增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重要湿地等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的管护能力。建立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网络化监测体系,提高野生动物监测水平,确保野生动物资源开展常态化监测以及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可比性和有效性。

  (二)防控外来物种入侵

  全面开展外来物种入侵情况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建立外来物种数据库,确定危害等级,合理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对薇甘菊、红火蚁等林业检疫类外来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及清除。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逐步实现对生物入侵现象的严格管控,逐步消除有害物种入侵现象。规划期内确保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不加剧。

  第二节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低碳始兴

  一、严格环保准入,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结构

  (一)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发展文具制笔、机械制造等产业,积极提升玩具、电子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覆铜板和竹制品产业。支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推进工业生产智能化,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做强文具制笔产业。高标准规划制笔基地,加快基地内塘厦始兴民营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完善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创新平台、质量检测平台等服务机构。围绕文具制笔产业,促进企业合作配套,不断延伸产业链,着力发展中下游及关联产业,构建纵向拓展延伸、横向关联配套的产业网络,培育形成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支持基地内企业组建专业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基地内企业开展商标品牌整合联合,重点培养一批中国驰名商标和广东省著名商标、知名商标,以品牌创建带动企业发展壮大,以名牌效应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积极构建“文具研发+商贸展示+文化体验”的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实施以“中国创造”为目标的文具创新产业的发展战略,重点完善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为主的产业支撑体系,构建集文具创新、文化创意与商贸展示于一体的产业生态圈:依托始兴盛怡文具有限公司、金亿利文具有限公司、三信文具有限公司、益而高文具有限公司等,加强各类文具产品研发设计与制造;依托东湖坪旅游文化村和上奉禅寺、沈所湿地公园、墨江两岸生态景观等,大力发展客家民俗文化体验、国学教育、禅意休闲度假、品牌孵化等文化创意项目;依托亚太文具商贸文化旅游城、塘厦始兴塘厦始兴产业共建基地孵化培育等,孵化一批众创空间,打造吸引文笔产业高端资源高度集聚的创新发展平台。

  (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特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业,积极发展农业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打造广东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持续投入,加快中小型灌区、排灌泵站配套改造,加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守住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完善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延长各类设施使用年限,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

  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加快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产量稳定在8万吨左右。稳定发展黄烟、蚕桑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以杨梅、枇杷等为重点的绿色水果,以有机大米、有机蔬菜等为重点的有机农业,打造具有竞争优势和品牌效益的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推进特色农业、有机农业专业镇建设,促进马市黄烟、罗坝蚕桑、城南有机蔬菜、澄江有机蔬菜与水果、太平镇水果、司前中草药等“一乡一品”、“一乡多品”发展,力争新增1—2个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积极培育林业产业。加快发展林业经济,加强林业资源的保护和培育,继续实行封山育林,管好生态公益林,放活商品林,发展用材林。充分利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的政策优势,加快发展良种油茶种植,建设油茶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始兴县石斛原产地地理标志名片,积极发展始兴石斛种植,建设始兴石斛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中草药和菌类等林下种植、山地养鸡、养黑山羊等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加大引进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力度,支持农林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科+工+贸”一体化经营。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扶持美青菜场、盛丰有机蔬菜基地、精银生态农业香芋种植基地、古塘实业等农副产品生产企业,提高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科技攻关,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打造良种育繁推广一体化、产业化体系。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集约高效发展。加快完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构建农业大数据,建设始兴县农业资源数据平台和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立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探索土地股价合作和联合、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基础上的农村土地确权,促进土地有序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4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征信体系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金融“村村通”工程。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探索推进政银保结合的金融支农新形式。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推广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拓展农产品流通销售渠道。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商贸、养老等生活服务业大发展,培育发展新兴高端服务业态,努力扩大需求,提升城乡消费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依托韶赣高速作为粤北区域交通枢纽节点的优势,建设现代物流园,着力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保税仓、粮食仓储设施等物流仓储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规划设计、文化创意、技能培训、科技服务、法律服务、投资服务等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稳步发展金融业。创新金融服务,积极发展普惠制金融,规范发展证券、保险、信托行业,支持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农村金融业发展,推进金融“村村通”工程,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银企合作,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着力解决企业和“三农”融资难的问题。继续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完善支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将总部设在始兴。

  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大型社区商业,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积极引导农村商贸向墟镇、中心村集聚,支持传统专业市场升级打造“专业市场+电商+物流”的商业模式。

  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推动以健康管理、医药保健、体育健身、健康文化、健康旅游等为重点的综合健康服务联动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规范家政服务行业,完善家政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业,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推动和完善养老院、老年活动室等养老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养老、疗养、保健、休闲等服务机构,提供养生、养老、康复医疗等高端健康服务。继续推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

  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主动融入韶关市“国家旅游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开发特色旅游景区、景点、线路和产品,推进“一镇一景”创建活动,建设一批星级农家乐,推进旅游强镇、旅游强村建设。围绕推进“九龄故里·百里画廊”,引进社会资本和战略投资者,推动环车八岭生态经济圈、环丹霞山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北山片生态农业旅游等旅游景区建设,加快心泉谷温泉旅游度假小镇、昌松始兴客家民宿度假村、中古坑健康小镇、龙斗輋旅游景区开发等旅游项目建设,开发建设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旅游产品。依托“围屋、生态、温泉、人文”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以围屋和历史名人故居等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以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古村落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以优质的温泉资源为特色的健体旅游等旅游产业,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包装策划一批温泉康养度假、围楼特色民宿、生态休闲养老、民族特色体验等旅游项目,引进一批有实力、有诚意、懂经营的旅游企业。切实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设施、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把始兴打造成“双区”休闲度假首选地。

  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继续把扩大消费作为培育内生增长动力的重要举措,优化消费环境,增加居民收入,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和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等新的消费热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改善居民消费环境,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对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消费维权体系建设,高效化解消费矛盾纠纷,依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消费法制环境。积极培养消费新增长点,进一步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商贸模式。促进农村消费,推动超市、电子商务、快递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构筑城乡互动的流通网络;实施“农村消费升级行动计划”,促进农村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活跃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农村消费升级。

  (四)加快淘汰落后低端产能

  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倒逼作用,综合利用价格、信用、信贷等经济手段推动落后低端企业主动退出市场。严格执行能耗、用地、环保、安全、质量等标准,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责令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依法关停退出。

  (五)持续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持续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行动,加大自愿清洁生产普及力度,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审核。严格实施“双超双有”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重点推进传统产业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构建多元化的清洁生产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相关技术和咨询服务。

  (六)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着力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绿色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全面节约能源资源,强化能源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鼓励新建建筑采用绿色建材,提高新建绿色建筑比例,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强化园区产业链配套,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物质与能量逐级传递、资源循环使用、污染物减量排放的清洁、高效生产方式。

  二、节约资源利用,实现绿色循环跨越发展

  (一)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优化园区规划,逐步实现全部工业企业进入园区的发展格局。完善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建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以沙水工业园、黄花工业园和马市工业园为发展核心,外围与东湖坪工业园和江口工业园形成产业联动,分别通过G323、S343、S244加强工业园间区域联系,结合三条主干路网逐步扩大工业用地规模,加强与始兴县城、马市镇、顿岗镇等城镇互动,以产促城,最终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整体格局。把沙水工业园打造成为粤北最大的电子机械生产基地;江口工业园打造成为广东省最大的合金车模生产基地;黄花园工业园打造成为粤北微型马达研发中心;东湖坪工业园打造成为广东省最大的办公文具中心;马市工业园打造成为粤北最大的覆铜板生产基地。

  持续推进“文具制笔产业基地、合金车模生产基地、粤北微型马达研发中心、民营企业的创业基地、现代物流园(保税仓)”五大平台建设。积极培育文具制笔、农产品深加工、竹制品、电子、玩具等产业,引进发展关联企业,延长产业链,逐渐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积极引进低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文具制笔配套企业聚集发展,建设文具制笔产业工基地。加快推进忠信公司的覆铜板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积极引进覆铜板上下游产业链的生产企业。围绕微型马达产业需求,积极主动引进电子机械配套企业,建设粤北微型马达研发中心。推进“民营经济孵化园”建设,积极打造民营企业的创业基地。以建设“保税仓”为契机,积极打造以物流仓储、交易平台等综合性的现代物流园。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加快建立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废弃物以及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推行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采用先进清洁生产工艺,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努力把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成为循环型、低碳型示范园区。推广“畜禽+沼气+种植业”和“畜禽养殖+沼气+厌氧池+人工湿地”的“零排放”循环养殖模式。

  (三)加强清洁能源建设

  坚持“节约、清洁、安全”的战略方针,加快发展风电、天然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充分利用西气东输二线分枢站的有利条件,加快新疆煤制气项目、天然气冷热电联供分布式能源站建设,推进燃气化进程。加强县城天然气管网建设,并向农村扩展延伸,提高城乡管道气化率。加强燃气管道保护和应急。鼓励在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医院等场所,规划布局建设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和楼宇分布式能源系统,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小水电站技术改造,支持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快大唐内石山风力发电场,马市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重。

  三、推进改革创新,全面加强经济信息化建设

  (一)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建立宽进严管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推动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继续深化价格体制改革,严格控制由政府定价的范围与项目,放开竞争性领域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将政府定价范围缩小到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推进行业、部门和个人信用建设,提高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

  (二)改革投融资体制

  推进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激发市场活力。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营造优质高效的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探索创新信贷服务,支持开展担保创新类贷款和预期收益质押贷款业务。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私募等方式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争取重点民生、应急、农村等领域建设项目通过政府债券等形式筹措投资资金,设立财政引导资金,吸引金融、保险等机构投资于棚户区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城镇扩容提质、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旅游文化产业等领域。支持重点领域建设项目采用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等方式通过债券市场筹措投资资金。鼓励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清洁能源、城镇停车场建设、棚户区改造等行业领域争取发行专项债券。

  (三)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优化促进创新创业的环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政府科技投入机制,进一步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适用范围,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三审合一”和“三权合一”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支持企业自主决策、先行投入,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探索政府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服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机构的建设。提高创新创业水平,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引进扶持力度。鼓励支持“草根创新”、微创新、“回乡创业”、微创业和“妇女创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

  推进质量强县建设。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进产品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加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力争成功申报工业类企业广东省名牌产品2-3个。

  (四)促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

  促进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积极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

  实施互联网+工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制造业,鼓励实行“机器换人”,推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中的应用,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工业智能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

  实施互联网+农业深入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电子政务连农民、信息技术兴农业,在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中逐步推动精准作业、智能控制、远程诊断、遥感监测、灾害预警、地理信息服务及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加强涉农信息资信整合,建设支持“三农”发展的数据平台。

  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抓手,发挥电商扶贫作用,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重点依托邮政、商贸流通、物流等企业整合资源,建设完善集信息发布、数据统计、物流配送、质量追踪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更大范围推广和应用电子商务,破解农村物流难题,打通农产品“上行”网络销售渠道,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提升电子商务竞争水平和服务质量;培育农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重点推进网络提质增速,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三区”(城区、园区、景区)建设统筹规划,建立并完善信息基础设施与建筑物、道路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制度。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NGN),推进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互联网数据中心和支撑系统的升级改造,提升城域网络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缩小城乡宽带发展差距。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开展频谱资源共享试点。整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突出问题,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全覆盖。

  提升网络接入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宽带接入能力,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加快城镇光纤入户和农村宽带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光纤到自然村。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步伐,加大力度深入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工程,完善广播电视网络架构,建成可通成行政村一级的应急有线广播电视。推动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全覆盖,积极布局5G网络。加快推进无线宽带城镇建设,借助无线技术延伸宽带网络覆盖面,实现全县公共服务区域无线局域网(WLAN)全覆盖。

  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智能化。加快传感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卫星定位和导航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推动基础设施智能感应、环境感知、远程监控等无线传感网络建设,形成全面覆盖、泛在互联、智能感知网络。实施智慧城镇建设,推进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平台、智慧城乡空间信息平台等一批智慧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始兴”地理空间框架系统应用。

  第三节 构建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美丽始兴

  一、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一)攻坚大气污染防治

  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大施工现场、道路扬尘、餐饮油烟、露天焚烧等空气污染源整治,加强烟花爆竹禁放区管控,确保全年空气优良天数比达98%以上。分类推进废气排放管控,多部门联动整治关闭散乱污排污单位,全县主要大型餐饮单位安装油烟净化装置20余台。

  工地扬尘污染管控。所有建筑工地现场均要按照《广东省建设工程施工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试行)》(粤办函〔2017〕708号)要求,落实“六个百分之百”防尘措施。加大城区施工工地的检查力度和频次,确保无死角全覆盖,督促施工工地和企业落实文明施工,严格实行工程车辆净车出场制度,确保出入工地车辆清洗干净后才能上路。进一步做好城区裸露土地整治,对城区范围内裸露土地进行重新核查,查漏补缺,明确权属,切实做好绿化或活化利用。严禁在城市工地内蒸煮刮刷水等以及焚烧工地建筑垃圾行为。

  移动源污染治理。

  1、加强机动车(特别是柴油车)排气整治。组织实施重型柴油车专项执法行动,加强柴油车污染控制装置、排气状况和尿素加注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超标上路行驶车辆和污染控制装置不正常运行车辆。加强城际客运、物流、散体物料运输等柴油车“保有大户”车辆集中停放地的车辆排气状况和污染控制装置运行情况的日常监督检查。加强机动车排放监管。

  2、建立机动车排气检测与维护监管平台,实现排气检测信息与维修信息的互联共享,严格执行排气检验不合格车辆必须经维修竣工合格后才能复检,严厉打击弄虚作假的排气检测和排气维修行为。

  3、推广电动公交车及其他新能源汽车。每年更新或新增公交车全面使用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汽车,鼓励网约车使用新能源汽车,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新增或更新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不低于50%。

  4、轻型自卸货车(龙马车、农用车)、低速载货汽车(变型拖拉机)整治。参照渣土运输车的管理办法,将龙马车、农用车等轻型自卸货车进行统一管理。要求逐一登记建册,统一规范管理,运输过程中要求实施密闭运输。坚决打击轻型自卸货车抛撒滴漏行为。

  5、开展渣土运输车辆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和频次,实行24小时不间断执法,尤其是加强对夜间和节假日偷运渣土车辆的打击。严肃查处工程渣土运输车辆无证偷运、不遵守交通信号和禁行标志、无牌无证、假牌假证、超载超速、乱倾乱倒、抛撒滴漏、带泥上路、未实施密闭运输、不按规定路线行驶、不按规定悬挂以及故意遮挡或污损号牌等行为,维护良好的城市市容和交通秩序。公安、交通运输等部门要落实派驻制度。对发现的违法车辆司机、运输公司及相关企业要从严执法、从重处罚、重拳治乱。

  道路扬尘管控。

  1、做好城区及周边市政道路、普通公路接驳出入口道路硬底化,凡未硬底化或硬底化道路过短、容易造成车辆带泥上路污染路面的,按照“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由辖区政府负责彻底硬底化,或由辖区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督促相关业主(单位)进行改造硬化,彻底解决路面污染问题。

  2、城区停车场硬化。对城区停车场的选址规划调研,优化县城停车场布局,对现有停车场全面建档立册,逐个清理整治。对城区内停车场及连接市政道路的出入口必须进行硬底化。

  3、城市周边道路沿线沙石场、学车场等整治。对交通沿线沙石场、城区学车场进行排查和整治,沙石场、学车场出入口切实做到接驳国省道路口道路不少于50米硬底化及路肩硬底化;城区学车场对扬尘和市容市貌产生影响的,原则上要搬离。

  4、加强对承包始兴县县城环卫作业的第三方公司日常保洁管理,确保日常保洁和道路洒水落实到位,同时在现有洒水道路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扩大洒水范围,不留死角,确保县城建成区各条道路干净整洁。同时推行环卫保洁应急处置机制,健全完善应急处置方案,对于突发及重大撒漏、污染道路事件,响应应急处置机制,先处置后追偿,确保道路干净整洁。

  5、加强采石场运输石料车辆出场管理,对采石场出入口设置有效的冲洗设施,洗车槽和沉淀池,确保严格实行车辆净车出场制度,督促进出车辆做好覆盖或密闭,严禁超限、超载车辆出入场地,杜绝车辆带泥上路和抛撒滴漏。

  城市内散煤治理。根据《始兴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通告》有关要求,加强对划定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散煤治理,通过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分工合作,摸排建立散煤使用清单,加强宣传教育改用清洁能源,拒不配合实施相应处罚。

  露天焚烧治理。推行秸秆再利用技术,合理规划建设多个秸秆集中回收点,并在各乡镇宣传推进秸秆回收工作,禁止县域范围内出现露天焚烧秸秆行为。禁止县城露天焚烧垃圾行为。加强垃圾收运工作,防止垃圾长时间堆放引发焚烧垃圾行为,禁止环卫工人私自焚烧本该清运的生活垃圾。同时加强城市落叶清运工作,禁止焚烧落叶行为发生。对县城单位、商户、居民私自焚烧垃圾行为,城管大队工作人员需进行制止、教育和处理。太平、城南两地人民政府完善落实县城建成区城中村及周边村庄内镇、村(社区)、村小组三级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禁止露天焚烧的任务分工,加强对市民尤其是城中村市民关于禁止焚烧垃圾的宣传,发动村(社区)和村小组干部以及当地党员对焚烧垃圾行为进行监督和制止,将辖区露天焚烧问题管理落实到人到责,禁止露天焚烧行为。

  加强工业污染源管控。

  1、强化执法监管。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法律法规要求,对排放废气企业定期进行检查,重点检查有高烟囱企业,确保各企业废气处理设施正常运作,各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监测站定期监测企业废气排放浓度。对废气排放浓度超标或废气治理设施不正常运作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2、深化锅炉淘汰与治理工作。2022年底前淘汰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改造成用生物质成型燃料或天然气锅炉,因纳入集中供热规划等原因确有必要暂时保留的,应提供相应文件并由县出具书面意见同意;全县区域禁止新建10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同时继续开展生物质锅炉专项整治行动,淘汰注销不符合特种设备管理要求的生物质锅炉,保留的生物质锅炉必须配备高效除尘设施,确保污染物排放达到或优于现行天然气锅炉对应的排放标准,确保2022年底前完成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专项整治工作。

  3、做好VOCs摸排与整治减排工作。根据上级部门交办始兴县工作任务,认真做好始兴县主要产生VOCS的排污单位基础摸排工作,对所有涉及使用挥发性有机物为原料或生产过程中会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企业进行摸排,重点摸排塑料加工、使用油漆涂料量大、化工生产等行业。对摸排出的重点企业要求制定“一企一策”减排方案,并按方案落实整治工作。

  加强烟花爆竹的管控。县城范围禁燃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完善生产-储存-销售-运输全过程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二)抓好水污染治理

  打好碧水攻坚战。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压实三级“河长”主体责任,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和河湖“五清”专项行动。全面完成花山水库饮用水源地垃圾、污水、违法建筑清理整治,推进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快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提升浈江河始兴段、墨江河流域水质,确保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大力开展江河水系综合整治。在全县范围内加大河流、水系综合治理,按照条条河流有水面,处处河道有景观,营造蓝绿相间的健康生态水网体系为目标,启动实施浈江及其墨江、澄江、沈所河等重要河流水系及农村涝池的生态治理,通过河道疏浚、垃圾清运,堤岸加固、生态绿化以及修建拦水工程等一系列工程措施,达到堤固、岸青、水畅、环境美的生态效果。

  开展重点水库综合整治工程。落实花山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源清理整治,开展水源保护地陆域污染治理(包括农村生活污水、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内源污染治理(生态清淤)、水土保持等工程。县级和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加快水源保护区及周边沿线公路等必要的隔离和防护设施建设,加强对道路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理。

  推进生活供水第二水源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始兴县生活供水水源地的建设,切实解决我县水源地单一,无第二水源问题。2020年,完成咸秀水库及引水工程可行性设计论证。到2025年,完成始兴第二水源工程建设,提高饮用水水源安全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水平。

  深化重污染行业整治。巩固并提升化工(医药)、金属表面处理、印染等重污染行业整治效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继续推进化工(医药)、机械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整治提升,解决特征行业污染问题。加强重点行业取水定额管理,通过阶梯水价、刷卡排污、梯级利用等倒逼方式,提高重污染行业企业用水效率及中水回用率。强化化工(医药)、金属表面处理、印染等重污染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维管理,鼓励纺织印染、化工等高耗水企业废水的深度处理回用。

  提升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加强现有工业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能力,继续强化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黄花园产业聚集地、东湖坪产业聚集地、马市产业聚集地、江口产业聚集地等工业集聚地的水污染治理能力,深化对现有工业集聚地内工业企业的工业废水的管控和监控力度,必须按照项目环评要求,经预处理后,达到排放标准,方可纳入园区排污管道。新建工业企业必须明确污水处理方案,做好工业废水收集处理工作。

  实施重点水污染行业废水深度处理。推进重污染行业重金属和高浓度难降解废水预处理和分质处理,加强对纳管企业总氮、盐分、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管控。推进废水输送明管化改造。

  继续加大污水管网建设力度。加快污水收集管网特别是支线管网建设和现有雨污合流管网的分流改造,强化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纳管。完成污水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加强城镇排水与污水收集管网的日常养护工作,提高养护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做好始兴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

  加大现有排污系统的改造力度。组织力量对原有污水管网进行全面的普查,摸清地下污水管网的现状,分析管网布局、结构、覆盖率、收集效率等现状,提出目前主要存在问题,针对性地制定管网改造计划,并落实改造任务,结合新污水管网和泵站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系统覆盖率和污水收集率。

  加大现有管网的维护保养力度。对现有管网加大巡查力度,定期开展管网、渠道的检查,确保管网不渗漏、不堵塞、不变形、不破裂,对存在问题或存在隐患的管网应及时加以维修或更换。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将污水管网及污水泵站的运行管理、巡视、维护等具体工作委托给更专业的公司承担。

  全面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深化“河长制”管理,全面开展清污、清漂、清淤、清障、清违“五清”专项行动,加强河湖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案件通报制度,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对“五清”专项行动中涉及重大水事违法案件实行挂牌督办,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犯罪活动。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切实抓好农村河道、河沟、池塘清淤疏浚整治,并加强河道管护,加快完善乡村河道保洁清淤长效管理机制。探索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落实河道长效保洁。到2022年,全县基本实现“无非法排污、无成片漂浮、无明显黑臭、无行洪阻碍、无违章建筑”,还河湖自然面貌。

  小流域河道环境治理。始兴县中小河流众多,推进中小河流治理,解决河道畅通问题,可以提高中小河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2021年初全面完成深渡水瑶族乡长梅水治理工程。关注其他中小河流,查找污染源头,采取截污纳管的方式,切断污染源,同时开展清淤保洁、生态修复工程,以改善小流域水质状况。各级河长和各级行政执法部门协同管理,加强沿河执法力度,加大河道、水系的巡查频次和范围,杜绝污染入河。

  推进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确保地下水质保持稳定。完善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收集处理系统,谨防地下水受到污染。定期调查评估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和污染源周边区域环境状况。加强重点工业行业地下水环境监管,采取防控措施有效降低地下水污染风险。公布地下水污染地块清单,管控风险,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试点。

  (三)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打好净土防御战。加快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升级改造,全面规范运营、管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抓好“小散”养殖户清理整治。做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创建未污染土壤保护工作示范区。扎实推进石人嶂、梅子窝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加强环保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开采、偷排超排、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弃物等违法行为,持续优化始兴县生态环境。

  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结合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规定和当前实际要求,推进始兴县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使始兴县基本具备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夯实土壤环境监测支撑。

  做好重点行业企业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加强对高风险地块的风险管控。2022年底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掌握县域重点行业企业土壤环境风险情况,启动土壤高风险地块的风险管控工作,强化土壤环境风险清单整治和日常监督巡查,确保人居环境安全。

  做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创建未污染耕地保护工作示范区。制定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实施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实施。以顿岗镇1000亩耕地安全利用和澄江镇1800亩有机蔬菜种植土壤改良及安全利用为抓手,切实抓好未污染耕地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2022年前,完成2800亩耕地安全利用示范年度工作任务,明确安全利用的技术措施以及措施落地方法,提交项目年度总结报告,开展项目绩效第三方年度评估,形成具有始兴县特色的耕地安全利用技术模式和经验。

  制定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方案。根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结果,对辖区内受污染耕地进行全面排查,核实确定严格管控、安全利用和修复等面积,制定县辖区重金属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实施方案。

  开展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启动县域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工作,全面启动推进耕地严格管控,采用农艺调控、替代种植、重度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2022年稳定达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的目标要求。

  实施土壤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根据市生态环境局提出的疑似污染地块初步名单,对该名单进行筛选和确认。通过韶关市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平台清单和名录进行联动监管,采取定期巡检、核实等监督管理措施,防控县域建设用地土壤环境事件发生,贯彻落实《韶关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联动监督管理细则》,确保县辖区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

  抓好重点监管企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结合县域在产企业土壤环境风险情况,确定并公布县域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并由县政府与企业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落实重点监管企业责任。加强督促重点监管企业完成和公布土壤环境隐患排查、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等情况,并完成土壤环境风险区域的土壤及地下水自行监测。监督其贯彻落实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工作要求,防范新增土壤环境风险点。

  抓好尾矿库土壤环境风险整治工作。积极组织开展县域尾矿库综合整治工作,完善覆膜、压土、排洪、堤坝加固等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督促重点监管尾矿库企业完成环境风险评估,完善污染治理设施,做好应急物资储备,防范尾矿库土壤环境风险。

  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按照《韶关市涉重金属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年度工作计划》要求,结合始兴县实际,制定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涉重金属行业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始兴县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促进县域重点企业清洁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抓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对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的排查整治工作,建立整治清单消耗制度;全面做好县域高敏感工业固体废物堆点风险的管控工作,大力推进固废堆场、矿渣堆放点整治。

  减少生活污染。制定全县污泥无害化处置工作方案,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产生污泥的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处置,防止污泥就地堆放和原生污泥简易填埋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处置行为。确保全县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以上。组织完成全县生活垃圾简易处理场治理,逐步淘汰不规范的生活垃圾处置方式。完成乡镇级垃圾填埋场的清运整改工作。实现全县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全覆盖。加大对异地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的巡查打击力度,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异地倾倒的固废造成生态环境污染。

  开展风险管控、排查和修复项目。防治土壤环境风险。结合土壤环境调查情况和城市发展布局,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问题为重点,梳理和整治区域土壤环境风险,逐步实施县域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项目,推进澄江镇1800亩有机蔬菜种植土壤改良项目工作,有效改善县域土壤环境状况。

  强化城镇垃圾处理。推进城区环卫清扫、保洁、运输,垃圾场运营。建设垃圾中转站,破解垃圾倾倒难题。启动垃圾处理场提标工程,筑牢二次污染防线,防止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对县域的水文环境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在修复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建设渗滤液处理站,全力提升垃圾场处理能力。实施社会环境整治工程,继续引深爱国卫生清洁运动,继续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度,保持县域街道平整干净、卫生有序,进一步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全面清理公路、街道两侧视野范围内的垃圾堆、柴草堆、渣土堆、杂草、枯死树木,改善人居环境。全县统一规划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推进全县建筑垃圾的规范化处理。

  (四)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加强农田废气防治。构建秸秆还田和多元化、产业化利用格局,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建立健全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快推进秸秆及农作物废弃物综合利用,鼓励农作物秸秆还田,积极推广秸秆能源化利用。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进一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部门间的联动、配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前进行卫生学预评审,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开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健全农村饮水工程及水源保护长效机制。到2025年,基本完成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划定工作。

  治理畜禽养殖污染。严格实施畜禽养殖区域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双控”制度。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制度,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养殖户。大力发展农牧紧密结合的生态美丽牧场,加快推进美丽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改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散养密集区要实现人畜分离,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处理综合利用。切实加强畜禽养殖场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消纳,以及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加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完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保险联动”的无害化处理机制。

  防治水产养殖污染。以生态渔业规划编制和实施为引领,调整优化水产养殖布局,建立健全水产养殖禁限养区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控制水库、湖泊小网箱养殖规模。大力推进水产健康生态养殖,积极推广人工配合饲料,开展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深入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到2025年,确保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保持化肥使用量负增长。持续推进农药减量控害。深入开展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确保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保持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力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监督检查,加大违规使用农药问题的查处力度。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农膜回收利用率80%以上。

  加强农村污水治理。选择经济实用、维护简便、循环利用的生活污水治理工艺,科学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县、镇、村、农户、第三方机构职责明确的“五位一体”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体系,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收集率、负荷率和达标率。

  强化农村垃圾管理。通过“户保洁-村集中-乡镇清洁专业公司清运至中转站-中转站压缩转运集中无害化填埋处理”模式,实行垃圾分类减量压缩无害化处理。对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保洁全覆盖,所有墟镇、主干道等重点区域的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按照“管干分离,监督有力,市场归位”的原则,建立县考核乡镇,乡镇考核清运保洁公司和行政村的考核机制,搭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监督互动平台,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成为卫生监督员。

  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在用好太阳能垃圾处理站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综合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可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三类,可堆肥垃圾运至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或太阳能垃圾处理站,进行生物分解后用于还田施肥;不可堆肥垃圾由乡镇(街道)统一运至县垃圾卫生填埋场集中处理。有毒有害垃圾由县里统一回收封存,并交由专业回收公司处理。

  (五)加强噪声污染防治

  控制工业噪声污染。加强环保的审查力度,新、改、扩建企业严格落实环保措施;加强始兴县园区内的噪声管理;对高噪声设备进行隔音或消音处理,减少工业噪声外泄;推动企业采取有效减噪措施,对工业企业噪声源厂界噪声不达标的要限期整改。

  控制生活噪声污染。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控制和降低社会活动场所噪声源的产生强度。加强对达标率低的重要时段和敏感区域的噪声控制,强化对商业网点、娱乐场所、饮食行业等主要生活噪声源的管理。加大对未经批准、擅自在城市市区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区域和疗养区使用高音喇叭和广播等行为的监管力度。

  控制交通噪声污染。优化交通路网体系,合理规划沿线地区的开发,加强对城镇道路的养护和改造,推广使用低噪路面材料,降低噪声的强度。控制机动车噪声,实行不同噪声水平机动车分区限时管理。

  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整顿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合理布局施工机械,降低噪声对周围敏感受体的影响。加强对企业施工的管理,鼓励研制、开发或引进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及工艺。

  完善噪声监测监管体系。完善全县覆盖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设置噪声显示屏,开展道路噪声监测工作。对重点噪声污染源安装噪声自动监测仪器,将监测数据作为执法监管依据。严格声环境准入,提高噪声执法监管能力,强化排放源的监督检查,实现声环境质量共同改善。

  (六)持续推进节能减排

  强化企业污染治理。强化企业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明确辖区内重点企业污染排放基数和核定减排任务,督促重点行业企业完成减排指标。对重污染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积极自愿开展清洁生产,支持企业申报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

  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改革完善总量控制制度,实施区域性、流域性、行业性差别化总量控制指标。加快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积极推进城区和城中村污水截留、收集、纳管,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大力推进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置。

  二、促进生态保护建设

  (一)建设森林生态体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牢牢把握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要求,突出高水平保护,不断巩固始兴绿色生态优势,努力在高水平生态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围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谋划实施一批重点生态保护项目。

  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推进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各乡镇积极创建省森林小镇。开展生态绿廊行动、路域整治与乡镇提升“139”行动,着力打造“畅、安、舒、美”的道路环境,提升道路绿化水平。

  加强森林资源调查,强化林业执法。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全面掌握全区森林资源详细情况。根据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下发的疑似违法图斑,指导督促各乡镇林业站、国有林场、保护区结合森林督查、整治侵占林地违法违规建设专项行动,开展违法违规私建“住宅式”墓地等突出问题专项摸排、林地变更调查等工作,同步开展森林执法专项行动,达到“一次调查、一次行动,完成多项工作、取得多项成果”的目的。

  完善森林资源管理,加强森林保护。持续推进森林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与建设工程非法侵占林地的行为,着力打击滥伐盗伐林木、非法采集、猎捕、销售野生动物的行为。

  (二)加快公园建设

  加强全县绿地建设。继续积极执行《始兴县造林绿化三年行动计划》,在城镇及其周边见空增绿、见缝插绿,实施碳汇造林、碳汇林抚育、景观林带、乡村绿化美化等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推进生态镇、村建设。

  打造始兴南部“绿肺”。努力推动南蛇岭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丹凤山森林公园等一批城市公园。持续推进城市绿化,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40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13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50%,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平方米,服务半径达到市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

  (三)防治水土流失

  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严格审批始兴县内新建项目,加强对生产建设项目主体工程涉及水土保持工作组织管理情况、水土方案报批变更情况等的监管。对始兴县水土流失区域开展动态监测,建立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积极利用电视、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加强对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法律知识的宣传。

  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对全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合理配备和使用检测仪器开展水土保持现场检查工作。在全县范围内对开发建设项目进行清查,敦促各项目编报水土保持方案。

  增加预防监督投诉渠道。加快对水土流失违法行为信息的收集,及时处理违法案件。保障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掌握水土流失违法行为信息,及时查处案件,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加强环境监管能力

  (一)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全面压实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坚决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落实环保“一把手”负责制,建立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辖区环保工作负总责,必须坚持属地管理,落实主体责任,做到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全面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尽主责,其他领导要配合抓、担同责,层层签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各级相关部门要做到业务工作、环保工作“两手抓、两手硬”,坚决做到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加强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细化网格化监管责任。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层层夯实责任,构建覆盖全县、责任到人的监管网格,确保及时掌握区域环境现状、化解环境信访问题、查处环境污染案件。切实落实好监管职责,形成“定人、定责、履责、问责”的网格化环境监管格局,实现环境监管区域和内容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强化环境监管责任。对各级网格主体及相关责任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行为严格问责,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抓手,严格把控空间布局、污染物排放、环境风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禁止和限制的环境准入要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建立全方位的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和预警体系。建立环境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长效机制,建立覆盖面广的监控系统,加快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全过程管理,严格源头防控、深化过程监管、强化事后追责,守住环境风险底线。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加强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评价,对重污染项目严格把关,严控环境风险。强化企业环境风险物资的预警体系建设,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网络监控平台。

  强化饮用水源风险预警。高度重视饮用水源安全,防范饮用水源环境风险,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交通警示牌、防撞护栏及事故导流槽、应急池等设施。在主要入库口、取水口上游及主要风险源下游处设置预警监控断面,针对风险源排放特征,优化设置监控指标和频次,实施预警监控。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风险防控和应急防范方案,定期开展风险源事故隐患排查及风险评估。开展各类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重点水库实施“三治一提升”,实施农村饮用水水源提标工程,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

  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管理。健全环境风险管理机制。对重点领域环境风险的管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化学物管理,第一时间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和苗头。强化居浈江、墨江、澄江沿岸企业和医药、化工、机械类行业企业的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管控,建立健全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体系,强化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物资的监督管理,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

  积极关注环境健康领域。探索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逐步构建应对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管控体系。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预警、防治对策研究,集中分析环境与健康突出问题及经济发展、污染排放与人群健康损害矛盾,构建环境与健康信息系统和共享平台。重点关注农业用地铜、镍等重金属健康风险,加强农产品安全保障。

  推进环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依托社会专业化机构,大力推行环境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化建设,健全完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救援能力。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依托专业固废处置中心和大型化工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建立1个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提升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水平。强化重点项目监管,加强对全县涉源单位专项检查,强化辐射环境和个人剂量监测,保障辐射环境和人员安全。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废旧金属熔炼企业辐射环境安全监管长效管理机制,制定辐射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监督检查工作机制、监测与评估工作机制、辐射安全培训机制等制度,规范辐射管理。确保辐射类建设项目环评与“三同时”执行率100%,辐射安全许可证申领率100%,废旧放射源收贮率100%。

  第四节 构建生态生活体系,建设宜居始兴

  一、构建城市绿色空间

  (一)推进绿地碳汇建设

  积极推进城镇公园建设。坚持点、线、面一体统筹,建设一批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和街头小游园,增加公园绿地数量,提升现有丹凤山森林公园、九龄公园为代表的综合性公园,新建湿地公园、东湖坪公园等,完善城区公园布局,依托城区周边森林景观资源,建设可供市民休闲游憩的郊野公园、森林公园等。

  持续推进道路绿化提升。大力推进水系、道路等绿色廊道建设,全方位、多层次营造城市“绿色空间”,增加城市空间“绿量”。到2025年,实现主要道路林木绿化率达到94%,墨江、浈江沿岸林木绿化率达到96%。其中乔木种植面积占绿地总面积的63.00%以上,乡土树种数量占全部绿化树种使用数量的84.25%。

  推进“建筑绿化”工作。制定始兴建筑绿化的标准,出台激励政策,大力开展屋顶、房屋垂直面、桥梁等建筑的绿化,强化建筑群立体平台、人行桥护栏绿化,增加城市绿量。到2025年,推进1-2个立体绿化样板工程。

  (二)发展海绵城市建设

  大力推进始兴“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等空间,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和排水设施,通过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消减雨水径流量,控制雨水径流系数,实现防洪、治污、生态景观统筹兼顾,提升始兴内涝治理水平和能力,到2025年,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初步完成。

  二、发展绿色建筑建设

  推进新建建筑能效达标。加大对建筑工程设计、施工、验收、销售公示等环节执行节能标准规范的检查力度。推广绿色建筑设计、绿色施工,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确保全县城镇新建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以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和规模化住宅小区为重点,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推广运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建筑技术节能创新,推广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被动式建筑设计技术,引导建筑外遮阳、中水回用、雨水收集、人工湿地、透水铺装、通风隔音门窗、高效照明、可再生能源空调等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积极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始兴县各乡镇按照村镇绿色生态发展要求,大力推广农房节能技术,科学引导农房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节能示范,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建设全域美丽乡村

  按照广东省卫生镇和文明镇标准要求,深入开展镇街综合整治行动,针对影响镇街面貌的“脏、乱、差、臭”现象进行专项攻坚整治,改善镇街环境卫生状况,并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打造规范干净整洁有序的镇街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力争重点整治范围内全部建成卫生厕所,可视范围内无积存垃圾。加大传统古村落的申报、保护与开发力度,促进古老村落焕发青春、美丽嬗变。

  四、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一)倡导公众绿色消费

  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开展低能耗家电替换活动,引导消费者积极购买节能环保型家电以及有机绿色农产品,加大绿色产品推介力度,扩展绿色低碳环保产品市场。推动建立绿色商场、绿色超市、绿色农贸市场等绿色流通主体,鼓励商场、超市、市场通过设置绿色产品专区、突出绿色产品标识、定期推介绿色产品、实施购买绿色产品双倍积分等手段,引导消费者优先选购绿色产品。

  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用电、用气,提倡使用太阳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提供交通补贴,倡导环保型交通工具。

  建立激励惩罚机制。对大办红白喜事的给予一定的制约,对餐桌上的浪费实行罚款,推动光盘行动进酒店、餐馆、进学校食堂。对于酒店、餐馆可以设立公众“随手拍”的公众监督方式,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光盘行动小组”,对食堂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给予一定的物质惩罚及曝光,逐步形成节约光荣的文化氛围。

  严格执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采购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规定,制定机关单位绿色采购制度,明确规定应强制或优先采购通过法定机构认证的节能节水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符合品质要求的再生产品。建立绿色采购考核制度,逐步加大政府强制绿色采购力度,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市场。

  (二)推行绿色低碳办公

  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办公。践行低碳办公理念,按照减量化的原则全面开展绿色低碳办公,全面推广无纸化办公平台建设,完善单位间的网络建设和电子办公设备升级。

  全面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节能改造工作。针对始兴县政府机关办公场所开展节能改造工作,建立机关企事业单位节能管理制度。推进机关企事业办公楼能效评级及绿色建筑标识工作的开展。

  (三)做好垃圾分类减量

  做好垃圾分类宣传。通过多渠道发放入户,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将生活垃圾分类融入工作和生活的每个方面,成为每一位市民的思想认同和行为习惯。

  加强垃圾分类引导。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校园、公共场所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加强垃圾分类引导,切实推进落实物业服务企业履行垃圾分类责任,完成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提高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和准确率。到2025年,实现始兴县内住宅区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80%以上、准确率达到50%以上。2030年前,始兴县完成垃圾分类全链条搭建,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100%,准确率达到80%以上。

  加强指导始兴县内小区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绿色小区评选,定期组织开展达标小区检查验收工作,全县餐厨垃圾、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

  强力推进垃圾减量。积极推进重点行业和生活垃圾减量。加大“限塑令”实施力度,开展“拒绝过度包装”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快递业加快实施绿色包装,加强快递包装物料的循环利用。在餐饮、酒店等服务性行业,推广使用可重复利用物品,限制一次性用品消耗。2020年底前,商场超市和餐饮行业全面升级“限塑令”。到2025年,商场超市、餐饮酒店基本实现“禁塑”,农贸市场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袋,农村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绿色包装和简化包装得到普及,全县生活垃圾减量率达25%以上。

  (四)鼓励群众绿色出行

  鼓励居民选择绿色出行,在大型商场和工作区域及生活区配建与区域常住人数数量相匹配的充电桩(终端),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头乘坐公共交通或新能源汽车上下班,积极扩大公务用车的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逐步实现公交车、出租车绿色化;推广文明公交文化,建立健全公共交通行业弘扬社会公德的奖励机制,不断丰富公交文化宣传方式,推出公交文明示范线路,开展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宣传引导市民采取绿色低碳的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到2025年,居民绿色出行理念普及率达到100%,公众绿色出行率达到80%。

  第五节 构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人文始兴

  一、创新多元文化守护始兴文化底蕴

  (一)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高九龄故居、围楼等的保护和开发水平,不断提升博物馆展陈和服务水平;重视民间文化,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加大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做好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二)推进文化产业建设

  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与省市有关扶持政策,推进丝绸文化、文具制笔等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围楼保护与开发方式,开展围楼认养工作,将围楼保护开发融入旅游开发。

  建立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多层次的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发展文化产业,优化文化市场环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积极开发移动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等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市场。完善社科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奖励扶持机制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中的示范、导向和激励作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营造健康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强出版物市场检查,努力净化文化市场,促进始兴县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机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进一步理顺党政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进县广播电视台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媒体内部管理运营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采取政府采购、服务外包、志愿者服务等多种方式开展文化服务。创新公共文化场馆管理运行机制,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等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完善决策和监督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提升使用效率。建立互联网舆情监控指挥平台,完善网络舆情分级处置机制,健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机制,提高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化水平。

  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扩大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准入领域,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鼓励小微文化企业走“专、精、特、新”路子,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和文化创造活力。

  二、营造文化氛围,建设生态文化载体

  (一)完善文化设施建设

  加强基本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实施“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完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开展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建成城镇“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三馆建设,提升场馆等级标准,实现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省二级站以上标准;行政村按照“五个有”标准建设文化设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和“农家书屋”覆盖到每个行政村。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城镇雕塑、城镇夜景、九龄广场、文化主题公园等城镇特色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管理,增强始兴县宜居城乡建设文化内涵。

  提高文化服务能力。坚持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两馆一站”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活动,以文化休闲广场为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继续实施“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不断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范围。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重点抓好基层文艺骨干培训,不断繁荣文艺创作。

  (二)加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全面建成社区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推进文化活动中心、文体中心及市民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始兴县文化现代化水平。

  建立社区生态文化共建组织。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旨在普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生态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以培养社区居民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促进社区居民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型。

  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把家庭文化、广场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深入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逐步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众参与机制,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各类环保活动,提高社区生态文明水平。

  三、深化文化宣传,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一)开展绿色创建活动

  绿色社区建设。健全节能、节水、垃圾分类和绿化的环保设施,建立一支能起骨干作用的环保志愿者队伍,组织一系列持续性的环保活动,培育一定比例的绿色家庭。提高小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和参与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促进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提高小区生态文明水平。

  环境友好学校建设。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具体教学情况,采取多种环境教育方法,开展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用实际行动开展环境友好学校的建立。

  生态家庭建设。积极打造生态家庭。在广大家庭中和试点社区大力推行低碳十五件事,传播家庭节能生活方式。建立生态家庭考核指标,开展创建生态家庭的社区活动。

  (二)积极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大力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按照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生态文明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三)完善生态文明宣教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教育工程。加快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民众生态观念稳固化、生态行为常态化和本能化,最终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通过开展环境教育可以使民众深刻理解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以及维护高质量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员。

  开展社区生态文明宣传。积极推进“绿色创建”,改善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广泛宣传和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种媒体强化居民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景观意识。使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习俗蔚然成风。保证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的知晓度稳定保持在80%以上。

  深化推进绿色生态教育。加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研究编制地方性环境保护科普教材,将环境保护课程纳入中小学幼儿园基础教学体系。持续推进自然学校创建,建立各类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综合性的大型环境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基地教师培训和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科普教育质量。

  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绿色教育。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的绿色发展教学力度,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坚持理论学习和现实问题研讨相结合。党政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上的生态文明专题培训或环境教育活动。确保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100%。

  开展多元绿色宣传活动。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宣教能力,强化新闻媒体生态文明宣传,依托各类节能宣传平台,面向市民和重点企业组织节能宣传活动。每年定期举办水务公益讲座,通过水务公众号向市民普及节水小常识。强化公共设施生态文明宣传,积极多种媒介大力宣传生态文明。强化在建工程生态文明宣传。结合河流整治、污水管网建设等市政工程建设,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知识。结合重要活动日,由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题宣传活动,鼓励举办绿色环保主题活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

  第六节 构建生态制度体系,建设法治始兴

  一、建设绿色高效决策制度

  (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各成员单位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问题和关键项目,加强县域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相互学习借鉴经验,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经验、新方法。

  (二)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制

  继续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格落实始兴县环境功能区划,将环境功能区划作为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决策的基本依据之一,落实各类环境功能区的差别化管控措施,严格执行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区划实施配套政策,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三)加强生态文明培训

  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生态道德教育,在党政干部和公务人员之间大力宣传生态环保意识,强化生态环境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对党政干部进行生态环保的责任审计;全面构建“县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机制。

  二、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一)建立权责明确的自然资源产权体系

  制定权力清单,明确各类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权利。处理好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创新自然资源全民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除生态功能重要的外,可推动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明确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归属关系和权责,适度扩大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出租、抵押、担保、入股等权能。全面建立覆盖各类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有偿出让制度,严禁无偿或低价出让。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组建对全民所有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等各类自然资源统一行使所有权的机构,负责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出让。

  (二)构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和负债表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要求,构建自然资源资产核算体系及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任期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制度,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动态评估,科学评价领导干部任期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及保护责任的履行状况。

  (三)建立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机制

  构建始兴县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评估技术体系,综合衡量原有自然资源的价值减损量和开发完成后的项目效益,计算自然资源开发使用过程前后的综合成本,为项目落地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支撑。

  二、推进生态有价评估制度

  (一)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开展始兴县自然资源现状调查,对花山水库、尖背水库和新桥水库等水资源,五岭山脉的观音栋、方洞顶、饭池嶂等山体和森林资源,土壤、岩石等土地资源以及各类矿产资源进行摸底调查,统一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开展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核算和价值估算,严格区分资产存量和生态产品流量,形成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二)构建绿色发展整合评估制度

  从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出发构建始兴县绿色发展综合评价制度,从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益为核心要素,依据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各指标进行评估,得出各行业、各乡镇以及全县的资源消耗指数、环境损害指数、经济发展指数和生态效益指数,综合得出始兴县绿色发展综合指数。

  三、建立生态管理制度

  (一)建立健全生态红线管控制度

  探索建立始兴县生态红线管控制度体系,划定生态功能基线,明确禁止开发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的范围及保护要求,出台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及配套的产业准入政策;落实环境质量安全底线,明确区域环境质量达标红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和环境风险管理红线及控制对策;理清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明确能源消耗、水资源利用及国土资源开发最高限制及优化对策。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的原则,建立辖区内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制定生态补偿实施办法和绩效评价体系,形成奖优罚劣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建立污染物排污监管制度

  完善固定源排污许可证制度。建立名录,完善内容,进一步提高许可证发证数量和质量,紧密结合日常环境监督管理情况,对应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范围的现有排污单位的排污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建立排污许可证管理企业信息名录。加强对排污许可证的执法检查,形成排污单位必须“持证排污”、“按证排污”的监管导向;落实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监管工作,使排污许可证成为排放标准变更的载体;加强许可证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

  (四)建立生态环保监管执法体制

  开展生态保护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推动始兴县“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全覆盖的执法管辖。出台始兴县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联席会议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推动跨领域跨部门执法的联动协调,形成“发现-核查-执法-监督-评价”统一的执法业务模式。

  (五)健全环境预警联动机制

  以流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损害健康的重点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为基础,构建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和环境容量超载区域及时亮红灯,促进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及布局的调整优化。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抓好湿地、森林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促进流域上下游不同行政区域之间、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外之间的统筹保护。

  (六)建立生态发展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业绩评价体系,明确生态激励途径和方式,制定合理的激励和补偿标准。在消费领域出台推动绿色消费的激励制度,重点培育新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节能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行资源消耗标识和节能、节水、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机制。

  四、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一)完善环境司法追责机制

  加强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和联动,完善企业环保责任追究机制,对违法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严格追究法律责任。涉嫌环境刑事犯罪的,严格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二)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健全环境风险源、敏感目标、环境应急能力及环境应急预案等数据库,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充实各级环境应急专家队伍,依托大型企业建立专业化应急处置队伍和区域性环境应急物质储备库,开展地方环境应急救援处置社会化试点。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联动,深化与气象等部门的协商,做好重污染天气的联合应对。

  (三)实施最严厉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机制

  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完善发展成果评价体系,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避免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倾向。

  (四)加快完善环保网格制度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将辖区划分为环保网格,建立网格化环境保护管理责任体系,形成县政府统领全局,各乡镇、各部门各司其职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严格落实责任制,采取企业自查、村镇检查,镇政府督查的方式,对大督查、检查中发现的环境隐患和问题,督促有关企业、单位及时整改;同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保监督,增强公众环境意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五)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督导制度

  监督和指导有关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体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强化污染防治源头管控,对始兴县相关部门、镇的督导,主要采取“挂牌督办”和“约谈”制度,对污染物排放单位、出租物业业主和管理人的督导,主要采取“专业督导”、“联合督导”等方式。对股份合作公司的督导,主要采取“联合督导”、“互查互学”和“两代表一委员监督”方式。

  五、推行生态优先考核制度

  (一)实施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制度

  增加对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考核权重,由县政府与乡镇政府层层签订《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书》,并将其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内容,作为晋升职务、评选先进的重要条件,对未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的领导干部,取消评优资格,不予提拔任用。

  (二)强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

  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对本地区环境保护负总责,党政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相关要求,建立党委、政府对环境保护负总责、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监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环保工作职责,形成工作合力。认真开展环保大检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促检查,抓好自查自纠,对排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列出清单、明确责任、限期整改。

  (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

  以自然资源变化情况、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情况、水和大气环境质量等级变化情况,环境治理效果为重点,依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具体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约束性指标没有完成并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严重破坏的,由组织部门启动对相关乡镇党政一把手的追责机制;情节特别严重、涉嫌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突出贡献的领导干部给予表彰。

  (四)开展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生态审计制度

  建立针对领导干部颁布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履职情况制定的任期生态审计制度,对始兴县领导干部在任期间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和保护履责状况进行评价。探索并逐步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符合实际的审计规范,明确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评价标准、审计责任界定、审计结果运用等,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加强领导,做到组织落实。成立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生态县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具体工作进行综合协调和监督;全县形成了完整的组织、领导、指挥网络。横向部门间加强协作,做到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纵向政府间加强上下沟通,做到政通令行,整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

  健全规划实施的管理体系。始兴县政府是规划实施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和责任承担者,承担规划实施的检查和各种组织、沟通、协调和服务;各种企事业单位是规划的具体执行者。将规划重点任务纳入党政干部考核目标责任制,逐级分解目标任务,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建立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

  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始兴县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专家库,并进行动态更新,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咨询,为各项治污工程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涉及自然资源利用以及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重大决策、重大方针政策、重要改革方案、重要规章及重要文件咨询与评估,组织编制各项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应充分征求专家意见。

  第二节 制度保障

  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建立以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安全为导向的经济政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优先立项,依法优先保证用地,并在税收等方面依法给予优惠支持。建立自然资源与环境有偿使用政策,对资源收益者征收资源开发补偿费和生态环境补偿费。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调整收费标准,依法征收和管理,引导社会生产力要素向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发展。

  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为满足规划实施的法规保障要求,建立健全始兴县国土开发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全面清理和修订规范性文件,形成有助于规划实施的政策框架体系,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

  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推动环境治理和环评管理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建立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环境治理机制,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建立高效的环境监督管理体制,强化执法检查和监督管理,依法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和生态破坏现象,对不符合始兴县产业政策和环境要求、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并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监督管理能力。按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好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装备设施;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提升监督管理手段。

  创新管理体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创新,改善营商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来保证公平竞争,负责搜集和提供信息、典型示范、搞好服务等,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铺平道路。

  第三节 机制保障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民主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大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及群众的监督力度,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建立环保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定期开展公众对环境满意度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见与建议的调查工作,增进政府和公众的沟通互动,保障公众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实施的决策和监督,推进规划实施的规范化、制度化。

  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合作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对外交流机制,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加强在人才、资本、产业联盟、创新基地等方面的国内外合作,增强始兴县的技术创新能力,探索适合始兴县本地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第四节 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级财政部门要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加大年度财政预算对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重大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应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积极完善政策鼓励措施。制定发展生态产业优惠政策,利用财政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实施自愿性的环境管理政策;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手段为中小企业清洁生产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利用环境基础设施进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经营,鼓励和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项目,鼓励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型能源、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环保材料等产业,在投资、融资和其它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对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损害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生态补偿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导致的财政减收部分。进一步落实退耕还林的有关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林地产权制度改革,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切实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支持生态项目进行设备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和上市融资。允许经营生态建设项目的企业以特许经营权等作抵押进行贷款。积极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和省内外客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项目的合资合作,参与一批经过细致规划、科学论证、有较好市场前景和回报效益的生态建设项目。

  第五节 技术保障

  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等方面,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建立生态环境科技项目交流市场,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产业项目和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适用技术,予以享受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技术的有关优惠政策。

  建立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开展环境现状普查,建设环境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跟踪水平。建立决策支持信息系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化信息决策支持。

  第六节 人才保障

  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深化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领导干部职务优化配置机制,干部发现择优机制及干部监督机制。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创新用人机制,因事设岗,以岗选人,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培训体系,制定生态文明人才能力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行教育培训档案制度和登记制度。鼓励支持人才更广泛地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对于不同岗位之间建立交流平台,通过交叉岗位轮值,使得人才在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各自工作能力。建立专项基金,同时加强对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建设专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一支懂业务、善协调、会管理的生态文明建设专业队伍。

  第七节 舆论保障

  促进科学传播。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建立环境教育基地,编制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材料,开展“生态夏令营”、“绿色学校(幼儿园)”、“绿色社区”等公益活动,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的相关知识培训,大力推进对广大居民的环境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加强消费引导,大力推行绿色消费和永续消费,在全社会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

  加强社会监督。积极发动、组织引导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工作,形成广泛群众基础,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应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及时公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重点内容,扩大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大力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作用,积极组织和引导公民从不同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

  号召全民参与本规划经批准后,要向社会公布,并加强规划实施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新媒体等,拓宽思想,创新载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使公众深入了解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在始兴县形成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氛围,从而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切实转化为各级各部门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和永续发展。

附件下载: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

智能互动 手机版
微信
始兴发布
图片2 图片1